如图所示,汽车向右沿直线运动,原来的速度是 A. 汽车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B. 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 C. 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 D. 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
关于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量很大,它的加速度可能很小 B. 速度很大的物体,其加速度可以很小,可能为零 C. 某时刻物体的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一定为零 D. 加速度很大时,运动物体的速度一定很大
下列说法中的“快”,哪些是指加速度较大( ) A. 从高速公路走,很快就能到 B. 刘翔的起跑是比赛选手中最快的 C. 运用ABS新技术,汽车能很快停下来 D. 协和式客机能在20 000 m高空飞行得很快
由 A. a与Δv成正比; B.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由Δv决定; C. a的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同; D.
下列物理概念不是采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是( ) A. 速度 B. 平均速度 C. 瞬时速度 D. 加速度
一辆执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v=12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有违章行为时,君顶前去追赶,经t0=2s,警车发动起来,以加速度a=2m/s2做匀加速运动,若警车最大速度可达vm=16m/s,问: (1)在警车追上货车之前,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2)警车发动起来后至少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货车?
一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其运动过程的v-t图像如图所示,求: (1)摩托车在0-20s这段时间的加速度大小a; (2)摩托车在0-75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大小
如图所示,光滑斜面倾角为30o,AB物体与水平面间摩擦系数均为μ=0.4,现将A、B两物体(可视为质点)同时由静止释放,两物体初始位置距斜面底端O的距离为LA=2.5m,LB=10m。不考虑两物体在转折O处的能量损失。 (1)求两物体滑到O点的时间差。 (2)B从开始释放,需经过多长时间追上A?(结果可用根号表示)
甲、乙两小车在一条平直的车道上行驶,它们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甲的图线为两段相同的圆弧,乙的图线为一条直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2s时两车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B. t=4s时两车不一定相遇 C. 在0~4s内,两小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 D. 在0~4s内,甲车的加速度方向不变
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质点在0~1 s的位移与1~2 s的位移可能相等 B. 质点在1~2 s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直线运动 C. 质点在1~2 s中某时刻的加速度等于质点在2~3 s的加速度 D. 质点在1 s时刻,离出发点最远,在2 s时刻,返回出发点
我国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已实现全国联网,大大缩短了车辆通过收费站的时间。一辆汽车以20 m/s的速度驶向高速收费口,到达自动收费装置前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4 s的时间速度减为5 m/s且收费完成,司机立即加速,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2.5 m/s2,假设汽车可视为质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汽车开始减速时距离自动收费装置110 m B. 汽车加速4 s后速度恢复到20 m/s C. 汽车从开始减速到速度恢复到20 m/s通过的总路程为125 m D. 汽车由于通过自动收费装置耽误的时间为4 s
处于竖直平面内的某圆周的两条直径AB、CD间夹角为60°,其中直径AB水平,AD与CD是光滑的细杆。从A点和C点分别静止释放两小球,从A、C点下落到D点的时间分别是 A. 1:1 B. 3:2 C.
如图所示为某质点做直线运动时的v–t图象,图象关于图中虚线对称,则在0~t1时间内,关于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质点能两次到达某一位置,则两次到达这一位置的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B. 若质点能两次到达某一位置,则两次的速度都不可能为零 C. 若质点能三次通过某一位置,则可能三次都是加速通过该位置 D. 若质点能三次通过某一位置,则可能两次加速通过,一次减速通过
甲、乙两物体从不同点出发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已知t=2s时两车相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1 s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 B. t=0 s时,甲、乙车距离x0=3m C. t=6 s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 D. 3~5 s内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
货车和客车在公路上同一车道行驶,客车在前,货车在后,突然出现紧急情况,两车同时刹车,刚开始刹车时两车相距30m,刹车过程中两车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在t=10s时刻两车发生追尾事故 B. 在t=10s时刻之前两车发生追尾事故 C. 两车不会追尾,在t=10s时刻两车相距距离为50m D. 两车会在客车停止之后发生追尾事故
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位置出发,二者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0~1s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小 B. 相遇前,两物体在t =1s时两物体间距离最大 C. t=2s时,甲、乙相遇 D. t =4s时,甲、乙相遇
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图象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t=3 s时并排行驶,则( ) A. 在t=1 s时,甲车在乙车后 B. 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7.5 m C. 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2 s D. 甲、乙两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 m
一步行者以匀速运动跑去追赶被红灯阻停的公交车,在跑到距汽车36m处时,绿灯亮了,汽车匀加速启动前进,其后两者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不能追上公共汽车,且车开动后,人车距离越来越远 B. 人能追上公共汽车,追赶过程中人跑了32m C. 汽车开动16s时人能追上公共汽车 D. 人不能追上公共汽车,人、车最近距离为4m人
骑射是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常有的项目,运动员骑在奔驶的马背上,弯弓放箭射击侧向的固定目标。由于马跑得很快,摄影师用一种“追拍法”成功地将运动的“美”展现了出来(如图甲所示)。假设运动员骑马奔驰的速度为v1,运动员静止时射出的弓箭速度为v2,跑道离固定目标的最近距离为d(如图乙所示)。如果忽略箭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空气阻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在摄影师眼里清晰的运动员是静止的,而模糊的背景是运动的,这是因为他选择运动员为参考系 B. 射出的箭在水平方向上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C. 箭射到目标的最短时间为 D. 要想命中目标且射出的箭在空中飞行时间最短,运动员放箭处离目标的距离为
为了测定某汽车的性能,通过计算机描绘了该汽车在某阶段的 A. 从计时开始汽车以 B. 从计时开始汽车以 C. 第2 s末汽车的速度大小为20 m/s D. 第2 s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40 m
某物体在竖直方向上运动,规定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其v–t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知 A,t=0.5 s时刚好到达最高点 B.t=0.9 s时刚好触地 C.前0.9 s内通过的路程为0.45 m D.前0.9 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0.5 m/s
如图所示是一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的位置–时间图象(x–t图象),P(t1,x1)为图象上一点。PQ为过P点的切线,与x轴交于点Q(0,x2)。已知t=0时质点的速度大小为v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时刻,质点的速率为 B. t1时刻,质点的速率为 C.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 D.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被两根细绳OA、OB挂在小车上,两根细绳与车顶水平面夹角分别为53°和37°。已知sin 37°=0.6,cos 37°=0.8,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 (1)若小车静止不动,绳OA拉力T1和绳OB拉力T2分别为多大? (2)若小车以大小为g的加速度向右匀加速运动时,绳OA拉力T1和绳OB拉力T2分别为多大? (3)若OA绳中恰好没有拉力,则小车向右运动的加速度为多大?
如图所示,物体的重量为2 kg,两根轻绳AB和AC的一端连接于竖直墙上,另一端系于物体上,在物体上另施加一个方向与水平线成θ=60°的拉力F,若要使两绳都能伸直,求拉力F的大小范围。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6 kg的物块,置于水平地面上,物块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5,然后用两根绳分别系在物块的A点和B点,A绳水平,B绳与水平面成37°,已知sin 37°=0.6,cos 37°=0.8,g=10 m/s2。求: (1)逐渐增大B绳的拉力,直到物块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则此时A绳和B绳的拉力分别是多大? (2)将A绳剪断,为了使物块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不改变B绳方向的情下,B绳的拉力应为多大?(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某人在地面上最多能举起80 kg的杠铃,若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此人能对物体施加的最大上举力为多少?若处在以大小为2 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的电梯中,此人最多能举起质量是多少千克的杠铃?
一部电梯在t=0时由静止开始上升,电梯的加速度a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电梯中的乘客处于失重状态的时间段为____________(选填“0~9 s”或“15~24 s”)。若某一乘客质量m=60 kg,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电梯在上升过程中他对电梯的最大压力为____________N。
如图所示,小亮的质量为50 kg,他在电梯中利用体重计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电梯匀加速上升的过程中,体重计的示数为53 kg,这时小亮处于____(填“超重”或“失重”)状态,若g取10 m/s2,则电梯加速度的大小为____m/s2。
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上挂一个质量为0.5 kg的重物,当重物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_____N,当提着弹簧测力计与重物一起竖直向上加速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______(填“大于”或“小于”)重物受到的重力,此时重物处于______(填“超重”或“失重”)状态。
如图,A质量为m,B质量为2m,接触面间动摩擦因数均为μ且都为水平面,水平力F作用于物体B,使A、B相对静止,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则( ) A. 物体A、B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μmg B. 物体A、B之间的摩擦力为0 C. 拉力F大小为3μmg D. B与地面间摩擦力大小为2μ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