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在《虞美人》中把无形的愁思化作形象化描写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没有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临岐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垆头酒坊,酒家。xǔ美酒。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分析。

2.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余应桂,字二矶,都昌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四年,征授御史。户部尚书毕自严朋比,首辅周延儒纳孙元化参、貂,受杨鹤重赂。帝方眷延儒,责应桂。未几,贼陷登州,元化被执,应桂再疏劾延儒。帝怒,贬三秩视事,应桂引疾归。

七年还朝,出按湖广,居守承天。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帝以是知巡抚王梦尹诈,而益信应桂。十年,即擢应桂右佥都御史,代梦尹。

江北贼势日炽,总理熊文灿主抚。明年,降其渠刘国能、张献忠,贼众十余万萃麻城、黄安。应桂谕降马光玉、贺一龙,未至,而遣将击顺天王等于黄福店,贼遂走黄安。会文灿至麻城,应桂请协击,不从。文灿檄诸道兵合击贼于茶山,贼逸于应桂所分地,文灿遂劾其后期误军。兵部尚书杨嗣昌以应桂曾劾其父鹤也,奏逮之。应桂乃陈抚剿始末,白己无罪,而诋文灿,帝不纳。逮至,下狱。

初,应桂贻书文灿,言献忠必反,可先未发图之。其书为献忠逻者所得,献忠腾牒郧阳巡抚戴东旻,东旻闻之文灿,文灿再纠应桂。应桂再疏辨,帝亦不纳。应桂竟遣戍。无何,献忠果反,廷臣交章荐应桂。

十六年,潼关陷,帝召问大臣。陈演言贼入关中必恋子女玉帛犹虎入陷阱应桂叱之曰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演股栗失色督师孙传庭战殁,命应桂兼右佥都御史往代之。帝但遣京军千人护行,饷但为军前赏功之用而已。将至山西,则伪官充斥,逡巡不得前。帝责以逗留,夺职。未几,京师陷。应桂家居不出。久之,死于难。  

(节选自《明史•余应桂传》)

[注]赎锾:shúhuán赎罪的银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演言/贼入关中/必恋子女玉帛/犹虎入陷阱/应桂叱之曰/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演股栗失色/

B. 陈演言/贼入关中必恋子女/玉帛犹虎入陷阱/应桂叱之曰/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演股栗失色/

C. 陈演言/贼入关中/必恋子女玉帛/犹虎入陷阱/应桂叱之曰/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演股栗失色/

D. 陈演言/贼入关中/必恋子女玉帛/犹虎入陷阱/应桂叱之曰/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演股栗失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年号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有的,明朝以前一个皇帝大多不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B. “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判决死罪。

C. “视事”指就职治事,多指政事言。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与“下车伊始”及“致政”意思基本相同。

D.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或潼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关东、关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应桂清廉耿介,正直敢言。弹劾首辅周延儒收受贿赂,却受到崇祯帝斥责。后来再次上疏弹劾,被连降三级,只好以养病为名辞官回归故里。

B. 余应桂被重新起用,巡按湖广。他捐赎锾十余万两,用以召募壮士,修缮城池,打造兵器,又让朝廷资助赎锾一万五千两给卢象升作军需。

C. 余应桂运筹帷幄,料事如神。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替巡抚王梦尹。他遣将击败顺天王于黄福店,又预料张献忠日后必反,可在他没有发难时对付他。

D. 余应桂临危受命,但无力回天。孙传庭战死后,受命督师,皇帝却只派一千人护行,给饷只够军前赏功所用。将至山西,却赴任无地,不敢轻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灿檄诸道兵合击贼于茶山,贼逸于应桂所分地,文灿遂劾其后期误军。

(2)应桂乃陈抚剿始末,白己无罪,而诋文灿,帝不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宋人认为:为官之要,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否则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清楚明白。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法要好。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但他们也深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且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从而大获其利。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南宋初,因大将张俊所领士兵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的私仆。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当时民谣道:张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阁;五千贯,擢通判。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官吏贪污,实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惟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道: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人人为官莫敛财!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民谣;世上正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

(摘自王春瑜著 《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1.

A. 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屋。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B. 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后多成为宋人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中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C.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 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

D. 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2.

A. 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但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B. 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C. 民谚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了西夏贪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

D.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

3.

A. 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B. 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何必为官去贪污”“宝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矛盾的。

C. 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 两宋的民谣谚语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代表了民众的意志和情感,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鲜花是美的,鲜花首先是开在你的心上,鲜艳和芬芳才能活跃在你的指间。而此时,你必须明白,促成鲜花开放的,是那窗前那树梢里透过的一缕阳光。

  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下面是某机构对某省4所高校大学生课余时间支配情况的调查统计,请你就当今大学课余生活情况写两条结论,并针对大学生课余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一条合理的建议。大学生课余时间支配情况调查统计表(男生436人,女生562人)

内 容
 

男 生
 

比例(%)
 

女 生
 

比例(%)
 

专业学习
 

300
 

6881
 

420
 

7473
 

娱 乐
 

167
 

383
 

200
 

3559
 

谈恋爱
 

138
 

3165
 

153
 

2722
 

锻炼身体
 

57
 

1307
 

55
 

979
 

阅读经典
 

20
 

665
 

51
 

907
 

 

注:表中所列系排名前5的数据,食宿等未统计在内。

当今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印章文字,有凹凸两种,①   ,凸者称阳文,也有阴阳合璧者。因印泥多取朱色,故钤盖印蜕后,阴即白,阳即朱,遂又有“白文”“朱文”之目。,但也无非是依阴阳二体间组合搭配以求变化。阴文之美,无阳文之衬托则不可能存在,反之亦然。  ③ ,故而“分朱布白”“虚实有致”乃印人需潜心探索的治印之道。真可谓是高深莫测,奥妙无穷。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这里,是当年秦始皇赢政首次出巡的崆峒山,历史上没有记载,他在这里做了什么,然而人们还是愿意相信,他和他们一样,经过漫长和艰苦的跋涉,在崆峒之巅,将自己的世界一览无余。百多年后,____,那时,崆峒山位于帝国疆界的西端,被同时代的人称作西极。

A.与他齐名的汉武帝刘彻也曾多次登临这里

B.汉武帝刘彻与他齐名并也曾多次登临这里

C.汉武帝刘彻也曾多次登临这里并与他齐名

D.与他齐名的汉武帝刘彻也曾多次这里登临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汉字演变》软件每辑包括50个汉字,每个字用约一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动态再现汉字从殷商甲骨文到现代楷书的演变全过程。

B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兰州获得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中国低碳联盟等机构组织联合颁发的“今日变革进步奖”。

C.围绕屠呦呦获奖产生的种种公众意见提醒我们,中国既要进一步理顺科技评价和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也要改动人才奖励和扶持机制。

D.近日,天津市血液病医院附近一家小吃发起了“墙上的餐桌”,免费为在医院看病的贫困患者和家属提供食物,迅速凝聚起一股爱心的热流。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所以会有偏见,常常是因为以有限见识无限,____,以为自己的所知所见,就是人生的真相。

有的问题虽然信访量不大,却带有普遍性、典型性;还有的反映的虽是个别现象、偶发事件,我们“____”,就可推断出某一类或某一层次的问题。

吴丕绩的《六朝文笺注》这本选集,对希望欣赏六朝文的读者而言,可以____,也可以作为研究的初步阶段。

A. 尝鼎一脔 管窥蠡测 见微知著

B. 见微知著 管窥蠡测 尝鼎一脔

C. 见微知著 尝鼎一脔 管窥蠡测

D. 管窥蠡测 见微知著 尝鼎一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陈忠实自述人生路

陈忠实

①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我的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②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③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间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⑤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那种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⑥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⑦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⑧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曾凭《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等。在《白鹿原》的开头,他用一页纸的篇幅写下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他指出,《白鹿原》的灵魂就是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剥去腐朽,滋长新生。

(蒋肖斌《<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去世 带走“一个民族的秘史”》)

②关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写过一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的小册子。“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源自作家海明威。陈忠实说:“这句话很准确,可以说把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一语道破了。”

(摘自2012.09.21《新华每日电讯》)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

A.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陈忠实用了整整16年的时间在基层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并在再三思考下放弃了省作协的工作,回到老家静心创作。

B.陈忠实为自己不是天才而痛苦,同时又以鲁迅的话来自勉,最终凭借勤奋努力和坚持不辍创作出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作《白鹿原》。

C.陈忠实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了作品,这超出了他之前对自己的预期,是他不断忍受痛苦,克服折磨与打击,静心自修而取得的成绩。

D.《三里湾》展示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陈忠实来说非常熟悉,这使他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和农民的印象、体验,文学梦在他心中也不再那么遥远了。

E.追逐文学理想的过程中,赵树理、海明威、巴尔扎克、刘绍棠等中外名家的创作及其主张都对陈忠实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2)陈忠实的文学素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请结合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

(3)这篇自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4)为了实现理想,陈忠实是如何直面现实中的种种困境的?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父母期待之间的矛盾?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农民贵族

周海亮

为成为贵族,他付出了多年时间的努力。现在,他终于有资格瞧不起他身边的土豪了。

他认为他们仅仅是土豪,而他才是真正的贵族。虽然贵族不是隐士,但贵族绝不可以天天混迹在令人讨厌的嘈杂的市井。而他,终于在静谧的大山里,有了一处他曾经梦寐以求的独属于他的宅院。

宅院并不豪华,这正是他所追求的原生态风格。每年他都会抽出几个月的时间,来到这个山野宅院,享受他世外桃源般的贵族生活。

那天,他躺在门口的藤椅里喝茶,邂逅一个进山砍柴的老农。他将老农请进来参观他的宅院,他给老农倒茶,上水果,并与老农闲聊。

你怎么会住在这里?老农问他,看你的模样应该是有钱人吧?但是这里,兔子都不屙屎……

我来这里是想享受真正安静的贵族生活。他说,您看看我的房子,是不是很棒?

老农四下看看。凑和吧。

怎么是凑和呢?他说,这房子是用石头和木头建造起来的,墙是土坯墙,我连砖都没有用。知道为什么不用砖吗?用砖,就失去了原始和粗犷的味道……

这不稀罕。老农撇撇嘴,说,俺们那个村子,家家都是这样的房子。

光房子还不行。他说,您看看院子里的这些花草,都是我从附近的山上移栽过来的。

这更不稀罕了。老农说,俺们村里遍地都是这些花草,想避都避不开,看得俺们烦。

您再尝尝这些水果。他说,全都是从附近收来的。绝对纯绿色无公害……

那你认为俺们吃的水果都是污染过的?老农说,老实跟你说,俺种了一辈子地,从来就不知道化肥是怎么回事……

我现在天天粗茶淡饭。他说,大饼子,小米粥,野菜,山上的绿茶……我一口酒都不喝……

俺也是啊。老农说。

我现在不用电话,不用电脑,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他说。

俺也是啊。老农说。

我现在基本与世隔绝。他说,除了每天去我自己开的那块地里浇浇水,拔拔草,回来就是喝茶,睡觉,晒太阳……

俺也是啊!老农说。

咱俩不一样的。他有点急了,虽然咱俩吃着同样的饭,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我是贵族,您不是。

俺看差不多……

肯定不一样。他说,我现在无欲无求,吃得饱,睡得香,就算天塌下来,也不关我的事情……

那你认为俺还指望发大财?还是想再娶房老婆?老农说,俺和俺们村里的人每天都过着你说的这种生活,咱们都是一样的……

绝对不一样!他真的急了,咱们怎么能一样呢?你生在乡下,长在乡下,你的职业就是农民,你做这些事太正常。而我呢?我是用了这么多年的时间才熬到了现在这种生活状态。什么状态?贵族的状态!现在,我有钱做这些事,有时间做这些事,有资格做这些事……种花,种菜,劈菜,喂马,住木屋,吃绿色食品,呼吸富含负离子的新鲜空气,这不是贵族的生活是什么?你知道我是怎么熬到这一步的吗?先玩命地赚钱,再玩命地健身,最后玩命地让自己厌倦城市里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以及虚伪的交际……

你这么说,俺总算弄明白了。老农笑笑说,咱俩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是玩命才成了贵族,俺一生下来就是贵族。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第5期,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

A.小说没有刻意地去塑造人物,主要以行动描写和对话式的叙事表现人物个性,让人物“他”自己用行动完成对“贵族”形象的塑造。

B.小说集中叙述了自认为“贵族”的“他”的一系列外在表现,而完全隐匿了“贵族”的内在精神气质,为的正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贵族”的内涵。

C.故事的结尾耐人寻味,老农说,“咱俩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是玩命才成了贵族,俺一生下来就是贵族”,令读者读后忍不住会心一笑。

D.小说的故事架构奇诡独特,完全在“贵族”与老农的对话中展开,叙述风格沉稳老练,在不徐不疾中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E.两个形象的最大不同是:“贵族”有可以选择的权利,当他厌倦这种生活时,他可以改变;而老农虽然觉得那些花花草草厌烦,却无从改变,只能认命。

(2)“他”认为要成为“贵族”须满足哪些条件?请结合他的生活经历简要分析。

(3)“老农”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老农说,“你是玩命才成了贵族,俺一生下来就是贵族。”你同意老农的观点吗?请说说你对“贵族”的看法,并结合小说中“他”和“老农”两个人物加以分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                               ”两句塑造了一个衣饰鲜艳多彩,散发芳草香气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以此来表明自己高洁美好的品格。

(2)《琵琶行》中琵琶女一曲终了,“                                ”二句从侧面写出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其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3)孔子提出“                           。”这表明,无论交往的对象是否贤明,君子都会从对方身上得到有益于自身修养的启示。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

鹧鸪天﹒暮春

黄升

沈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1.你认为《鹧鸪天﹒暮春》上片的“自拣残花插净瓶”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柳晟,河中解人。六世祖敏,仕后周为太子太保。父潭,尚和政公主,官太仆卿。晟年十二,居父丧,为闻孝。代宗养宫中,使与太子诸王受学于吴大罐并子通玄,率十日辄上所学。既长,诏大罐等即家教授。拜检校太常卿。德宗立,晟亲信用事。朱泚反,从帝至奉天,自请入京师说贼党以携沮之,帝壮其志,得遣。泚将右将军郭常、左将军张光晟皆晟雅故,晟出密诏,陈祸福遂顺常奉诏受命,约自拔归。要籍朱既昌告其谋,泚捕系晟及常外狱,晟夜半坎垣毁械而亡,断发为浮屠,间归奉天,帝见,为流涕。乘舆还京师,擢原王府长史。吴通玄得罪,晟上书理其辜,其弟止曰:“天子方怒,无诒悔!”不听。凡三上书,帝意解,通玄得减死。晟累迁将作少监,以护作崇陵,封河东县子,授山南西道节度使。府兵讨刘辟还,未扣城,复诏戍梓州,军曾怒,胁监军谋变。晟闻,疾驱入劳士卒,既而问日:“若等何为成功?”曰:“诛骄不受命者。”晟曰:“若知刘辟得罪天子而诛之,奈何复欲使后人诛若等耶?”士皆免胄拜,从所徙。入为将作监。使回鹘,奉册立可汗,逆谓曰:“属闻可汗无礼自大,去信自强。夫礼信不能为.何足奉中国乎?”可汗诸贵人愕然骇,皆跪伏成礼。还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爵为公。卒,年六十九,诏从官临吊,赠太子少保。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

(节选自《新唐书·柳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

B.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

C.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

D.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屠,是佛教的别称,又指和尚、出家人,还指佛塔,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B.“迁”同“拜、擢、授”都是古代官职任免变动的术语,不同的是“迁”是表职务晋升的。

C.可汗,我国古代—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公元3世纪,鲜卑族中已有这种称呼。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晟家世显赫,懂得孝顺。祖上曾任后周太子太保,父亲娶和政公主为妻,自己与太子诸王同学;十二岁时,为父亲守丧,以孝闻名。

B.柳晟深受恩宠,尽心效忠。德宗继位后,他因亲信而被重用;朱泚造反之时,他主动请缨去京城劝说贼党以分化瓦解,皇帝很赞赏他的勇气。

C.柳晟冒死上书,敢于直言。他任太常卿时,他老师的儿子吴通玄获罪,柳晟不顾其弟劝 阻,多次上书,为吴通玄申辩,终使其减罪。

D.柳晟义正辞严,责问回鹘。他出使回鹘,奉朝廷旨意册封可汗之时,指出可汗自大无礼,没有诚信,一番话让回鹘贵族诚恐不安,跪伏致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晟出密诏,陈祸福逆顺,常奉诏受命,约自拔归。

(2)若知刘辟得罪天子而诛之,奈何复欲使后人诛若等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

A. 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 《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 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D.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

A. 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 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 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 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

A. 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 “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 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 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每一个人都有“面对”的经历,如面对他人、面对生活、面对自然、面对拥有、面对荣誉、面对嘲笑、面对诱惑、面对成功、面对失败、面对挫折、面对挑战、面对灾难、面对倒地的老人……

在“面对”上述某种情况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态度和思考,或清醒、或困惑、或果断、或迟疑、或犹豫、或比较、或逃避、或权衡……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要文字介绍这幅漫画。

2)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不超过40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祖先也曾得到过科学的秘密,率先发明了火药和指南针。同西方人不同,我们发明火药,        ,而是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        。我们发明指南针,        ,却是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与走向,使我们的生活中顶重要的,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格                                     

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

A. ③⑥①④⑤②

B. ③⑤①②④⑥

C. ⑤②①⑥④③

D. ⑤③①②④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这些陈旧的观念不清除,将会直接阻碍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进行。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B. 一个天使般的微笑若能化解一个人多年的苦闷,就应该是无价的,也应该是解决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C. “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届占地面积最大、活动最丰富、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

D. 你不敢轻视了静坐于酒馆一角独饮的老翁或巷头鸡皮鹤首的老妪,他们说不定就是身怀绝技的奇才异人。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集合哨已经响了,他还在七手八脚地收拾行李。

B. 姐姐性格孤僻,卓尔不群,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C. 仔细分析一下他的“宏论”,其实多是无稽之谈,其目的是挑起别人的矛盾。

D. 如果台独分子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他们必将自食其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留得青山在

吴钟麟

施蛰存教授最初留给我的印象是风趣幽默。

1957年我就读于华师大,在钱谷融教授《论文学是人学》的研讨会场,钱教授致开场白:有位先生原有妻室,社交中又认识了某女士,他很苦恼,尽管爱她,却不敢挽着她的手臂走进社交场合。诸位,我就是那位先生,那位女士就是我的《论文学是人学》。今天,我终于把她带到大庭广众中来了!会场笑声一片。主持人是施教授,他说:钱老师的大作很精彩,可惜我没拜读完。我纳闷,怎么这样说?而钱老师的开场白更精彩,讲了个三角恋爱,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拿出讨论三角恋爱的热情来研讨论文。开始吧!会场像炸开了锅。这是初识风采。

我们文学社请施教授指导小说创作,他开口就一个字:抄。大家傻了,他还引经据典:天下文章一大抄嘛!大家更傻了:这不是误导吗?不仅如此,他还现身说法教我们如何抄得巧妙不露破绽:我熟悉东欧文学,就头抄波兰,手抄罗马尼亚,脚抄匈牙利的,谁能认出来!大家如坠云里雾里,不过颇觉有趣。他见大家目瞪口呆,话锋一转:大家练毛笔一定写过描红,要按笔顺涂满框框,这就是我说的抄,也就是先要模仿,等摸到规律就可以创造了。我说匈牙利什么的,意思是阅读面要广,见多才识广,基础大,金字塔才高。听罢顿觉施教授博学多才,慈祥可爱。

施教授后来教我们明清文学,可他的自我介绍却让我久久不【解析】
我叫施蛰存,就是鲁迅鲁老夫子所骂的洋场恶少是也,听我的课要用批判眼光,小心中毒。这难道也是幽默?好像又不全是,虽然校党委书记说过,教你们的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学问有,但意识是资产阶级的,你们要批判吸取,但施教授何以要自损形象呢?

讲《西游记》,施教授语出惊人,评猪八戒为农民典型,教室顿时沉寂。那时称工人为领导阶级,农民为同盟军,这不是丑化农民吗?施教授还摆出根据:钉耙不是农民翻地的铁搭吗?猪八戒饭量大,农民劳动强度大肚量也大;猪八戒较笨,农民的脑筋不是没城里人转得快吗?周围有些骚动,有不少工农子弟。施教授提高声调:但猪八戒最可贵的是诚朴忠厚,这也是农民兄弟的特色。这下教室里的紧张气氛轻松了。他又补了一句:这是我个人意见,批判对待,当心中毒。应该说这个评析颇有见地,在那种大气候下无所顾忌地提出来,体现了知识分子艺术至上的传统本色,而他为何给自己脸上抹黑呢?

不久风云突变,中国大地上那场政治运动让教授们渐次落马,不由得担心起施教授能否继续教我们。谢天谢地,开学了,他依然踏上讲台,却这样开头:我是主动向党委认错的,因为态度好,所以被允许继续讲课。

其实施教授没有发表什么过激言论,在高年级同学恳请下才写了《才与德》。那是因为看到党支部书记只是小学程度,却要当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实在勉为其难,于是只能带着孙女在走廊晒太阳。施教授说老同志对革命有功,应该感谢,但不妨授以禄,不一定授以位,否则既误事也难受。他的心情是真诚的,然而又自责:我是出于好心,但思想方法有问题,有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之嫌。施教授说的我们亲眼目睹,也有同感,感觉不到错在哪儿,干嘛要检讨?但我们庆幸可以继续聆听他幽默风趣又见解独到的讲课。

我毕业离校,只知道后来他被赶到资料室。十年动乱开始,我坐不住了。教我课的恩师纷纷关牛棚,挨批斗,像施老师那样三十年代就挨批的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走遍凄冷校园,见不到一位老师,失望之余在布告栏发现了老师们的改造日记,我又读到施教授的文字:今日劳改项目是清扫落叶。我扫啊扫,忽然想到昨天不是扫干净了吗,怎么今天又这么多了呢?深入一思考领悟了,昨天扫的是旧的,今天扫的是新的,要不停地扫。这好比我们这批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要不停地改造,改造一辈子。此为劳改一得。我顿觉轻松:施老师健在。再读禁不住笑了。施老师写得巧妙,说他改造得不认真,他时刻在触碰灵魂;说认真,又没有实质内容,幽默笔调打了个擦边球,引人发笑又容易得到宽恕。

风暴过后是晴朗,施老师终于迎来第二春,重返讲台,先后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敬慰奖,满载荣誉在98岁高龄仙逝。

直到此时,半个世纪前萦绕我心头的结终于解开:在风浪迭起的年代,施教授的低调、忍耐,原来只为留得青山在。施教授不仅是学贯中西的名家,还是善渡险滩恶浪的智者,更是我人生征途的导师。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施蛰存在研讨会上承接钱教授开场白的即兴发言很是幽默风趣,但作者认为施教授没有读完钱教授的作品,实在是不应该的。

B.施教授在《才与德》一文中,批评小学程度的党支部书记担任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是外行领导内行,学生们比较认同。

C.施教授有关打扫落叶的劳改日记批判了所谓的劳动改造,引人发笑,同时又不容易让别人抓住他的把柄,实在是高妙。

D.施教授评猪八戒为农民典型,这虽然只是他的一种学术观点,但在那种大气候下提出来,体现了知识分子艺术至上的传统本色。

 

E.本文记述了施蛰存先生的几件事,有记叙,有议论,评传结合,字里行间传达出对施先生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2)怎样理解施蛰存先生指导小说创作时所说的?(6分)

3)本文介绍了施蛰存先生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4)施蛰存先生留得青山在的处世之道在文中有哪些表现?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茶仙

刘树江

六爷要走了。

六爷闭着眼,气若游丝,仿佛风中的破油灯随时可能灭掉。

家人问六爷有什么愿想,六爷不吭声。邻居回家找个菜团子,六爷不张口,只是下意识地舔了舔嘴唇。别人不明白,儿子知道,六爷是想喝杯茶。

吃的都没着落,到哪里去弄茶呢?

茶曾经是六爷的早课。每天早上,六爷天不明就起来,洒扫庭院,收拾利落,又去村边水井挑来第一桶水,然后用平时攒的硬柴,把水烧到滚开,把壶烫了,茶泡上,坐那,眼睛半睁半闭地品味。那浓浓的香气醉人心脾,六爷笑得那么醉心。经过茶水的滋润,一天下来,六爷眉眼间说不出的精神,仿佛每个毛孔都透着舒服,精气神那叫一个足。

六爷喝茶的讲究,在村里出了名,十里八乡能挂上号。据说早年六爷曾在南方一个茶肆当伙计,学了一套茶经。在那期间,还进火海救了一家人的命,那家主人听说他是茶楼的伙计,二话没说,就把家传的茶具送给了他。

那套茶具,据说是景德镇的瓷。问及细节,六爷总是闭口不言。六爷以茶论道,以茶交友,每天都要给壶里加满茶水,说是养壶。曾有人出高价要买,六爷坚决不卖。

六爷在茶上做足了功夫。喝茶的器具从不让人动,请谁坐下品一口,那是天大的面子。不管五冬六夏,六爷总要用从井里新挑来的第一桶水,用陶制泥壶烧水,烧火的柴禾也有讲究,要硬,就是要用那有硬度的结实的干柴,绝不能用麦秸、稻草之类,叫什么一新,二陶,三硬气,四匀,五咂。水是新挑的,用陶制的泥壶,柴要用结实的,火不大不小匀和,小口小口地咂品。喝茶从不喝头遍,说是去苦头;喝时只倒大半杯,说是人生不可太满;茶是品的,不能狼吞虎咽的。那回村长娶儿媳妇,想要借六爷那套茶壶长长脸,六爷坚决不答应。

六爷以茶论道,以茶喻人,讲陆羽的《茶经》,讲许多庄家人未听过的新名字,还讲一些庄稼人半懂不懂的诗,如“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贵从活火发新泉,活水还须活水烹。”总是一套一套的。

六爷成了权威,谁家买了茶,总要请六爷去品上一品,只要六爷轻轻点上一点,那是莫大的欣慰。

公社新来了一位书记,早听说这样一位茶仙,带了上好的龙井,六爷小心拿出那套茶具。书记一看那茶具,眼睛立刻直了。不久有人上门试探六爷,要出高价买那茶壶,六爷知道是书记派来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然而,渐渐六爷的头就摇不动了:村里的烟囱大多不冒烟了,六爷依旧黎明即起,然而茶没了,少了精神不说,身上也有些浮肿,村里一片饿声。听说上级拨下一批救命的粮食。一天,六爷揣着那宝贝出了门。

第二天,公社杨干事亲自来村里每人发了十斤口粮,古夷村破天荒又有了烟囱生烟,人的排泄物中又有了粮食气味。

是谁这么大的面子让公社这么开恩?村干部往自己身上揽功,人们不信,都饿出好几条人命了,有那本事,早去要了。有人传说书记得了六爷的宝贝,这才开恩。

六爷到底病倒了。儿子知道是少了茶水的滋润,可树皮都掺了粮食吃了,哪来的钱去买茶?

与六爷同嗜好的八爷端着茶壶来了:老伙计,我就知道是你,一把茶壶,帮助全村人过了一道坎!他吩咐六爷儿子:烧点热水倒进去,这壶养出了茶仙,没茶照样有茶水味。

六爷闻到茶味,眼里有了少许精神,像当年品茶一样,轻轻地点头……

门外有人进来,是公社书记!书记附在六爷耳边轻轻说些什么,又拿出一样东西:正是六爷那把茶壶!书记说:“这宝贝就是当年我父亲送您的,见他成天念叨,我就一心想找回这宝贝,没想到父亲见到茶壶,把我狠狠训了一通,逼着我来归还您,要不是年龄大了,他一定亲自来见您,这不,他老人家托我捎给您的茶叶。”

六爷一下来了精神,等烧好的开水泡上书记带来的新茶,六爷品了一口,仿佛换了个人似的,一下来了精神。

六爷从鬼门关上走一遭回来,活得比原来还要精神。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首段“六爷要走了”,一共有五个字,简单醒目,同时也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仿佛风中的破油灯随时可能灭掉”一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当时六爷命悬一线的情形。

C六爷是村中品茶的权威,买了茶的人家,如果请六爷去品后得到六爷的认可,对六爷来讲也是非常欣慰的事情。

D文章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六爷“起死回生”,是出人意料的,但从文章相关内容的介绍中不难看出,茶是六爷的生命支柱,六爷“起死回生”又在情理之中。

E全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介绍六爷临终之时想要喝茶,然后再回忆他对茶的挚爱,情节曲折,富有韵味。

2)六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文章第八、九段介绍六爷喝茶的讲究和道理等内容,有什么作用?

4)本文的标题是“茶仙”,有人认为本文以“茶壶”为标题更合适。请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乐曲的低沉渐至断绝像被冰冻凝结似的,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释】①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②泛泛:形容小舟在水中漂浮,无所归依的样子。③轻肥:即轻裘肥马,比喻富贵。《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自轻肥,有神意自得的意思。
1.诗歌的首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
2.请从诗歌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尾联。(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也。祖玄,晋车骑将军。父,生而不慧,为秘书郎,亡。灵运幼便颖悟,玄甚之。谓亲知曰:“我乃生,那得生灵运!”

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从叔混特知爱之。袭封康乐公,食邑二千户。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为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成称谢康乐也。抚军将军刘毅镇姑孰,以为记室参军。毅镇江陵,又以为卫军从事中郎。毅伏诛,高祖版为太尉参军,入为秘书丞,坐事免。

高祖伐长安,骠骑将军道怜居守,版为谘议参军,转中书侍郎,又为世子中军谘议、黄门侍郎。奉使慰劳高祖于彭城,作《撰征赋》。

宋既立,仍除宋国黄门侍郎,迁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坐辄杀门生,免官。高祖受命,降公爵为侯,食邑五百户。起为散骑常侍,转太子左卫率。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其意焉。在郡一载,称疾去职。从弟晦、曜、弘微等并与书止之,不从。

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关。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纵放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宋书·列传二十七》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秘书郎,亡                       蚤:通“早”

B. 灵运幼便颖悟,玄甚之               异:以……为异

C. 文章之美,江左莫                   逮:赶得上

D. 所至辄为诗咏,以其意焉             致:达到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谢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的一组是 

①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②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

③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    

④既不见知,常怀愤愤  

⑤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  

⑥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③④⑤    D. 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灵运祖父声名显赫,父亲资质平平,谢灵运却早年聪颖异常,深得祖父和堂叔的喜爱。

B. 谢灵运承袭康乐公这一爵位,后被高祖任命为太尉参军,在该任上因擅杀门生而被免除职务。

C. 谢灵运因非议诋毁执政的大臣,被外放为永嘉太守,任职一年即称病弃官,堂弟们 劝阻亦不听从。

D. 谢灵运移居会稽,居所依山傍水,景色幽美,他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纵情山水游乐其间。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

(2)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

 

现代文阅读(9分)

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

我们今人,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影响,在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化,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浑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不同的区域。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曰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 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1.下列不属于“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依据的一项是(   

A.戎狄族群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中,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

B.戎狄族群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C.戎狄族群为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作出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

D戎狄族群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边缘地带的主角。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上的戎狄族群就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

B.华夏与戎狄出现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C.相互反目,关系紧张,最终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了华夏与戎狄两个不同的族群。

D.畜牧业是戎狄族群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创造,是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戎狄创造性地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因此,没有戎狄,世上便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后来大规模的游牧经济。

B.戎狄的兴起与畜牧业密不可分,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就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

C.华夏士大夫历来低视戎狄,在撰写的史书中对戎狄作了不公平的评价。所以,有关戎狄侵犯抢掠的说法应纠正。

D.迫于环境的变化,戎狄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可见,自然环境的恶化,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诞生的前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种叫卷柏的植物,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会行走。当它感觉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卷成一个圆球。由于体轻,风会把它吹走,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

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将卷柏周围用挡板围住。于是,当卷柏又行走时,被挡板阻挡,它只好又回到原地。如此几次之后,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也就在原地扎根了,再也不游走了。它打定了心思不走,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对上世纪三个阶段出生的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数据,根据要求答题。

类 别
 

身高(平均)
 

体重(平均)
 

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基数为100
 

70年代
 

155.5厘米
 

41.3公斤
 

99.04
 

80年代
 

158.6厘米
 

42.1公斤
 

97.37
 

90年代
 

160.6厘米
 

46.5公斤
 

90.86
 

 

1)透过上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2)根据你的生活认识,简要说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超过20字)。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