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茶仙 刘树江 六爷要走了。 六爷闭着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茶仙

刘树江

六爷要走了。

六爷闭着眼,气若游丝,仿佛风中的破油灯随时可能灭掉。

家人问六爷有什么愿想,六爷不吭声。邻居回家找个菜团子,六爷不张口,只是下意识地舔了舔嘴唇。别人不明白,儿子知道,六爷是想喝杯茶。

吃的都没着落,到哪里去弄茶呢?

茶曾经是六爷的早课。每天早上,六爷天不明就起来,洒扫庭院,收拾利落,又去村边水井挑来第一桶水,然后用平时攒的硬柴,把水烧到滚开,把壶烫了,茶泡上,坐那,眼睛半睁半闭地品味。那浓浓的香气醉人心脾,六爷笑得那么醉心。经过茶水的滋润,一天下来,六爷眉眼间说不出的精神,仿佛每个毛孔都透着舒服,精气神那叫一个足。

六爷喝茶的讲究,在村里出了名,十里八乡能挂上号。据说早年六爷曾在南方一个茶肆当伙计,学了一套茶经。在那期间,还进火海救了一家人的命,那家主人听说他是茶楼的伙计,二话没说,就把家传的茶具送给了他。

那套茶具,据说是景德镇的瓷。问及细节,六爷总是闭口不言。六爷以茶论道,以茶交友,每天都要给壶里加满茶水,说是养壶。曾有人出高价要买,六爷坚决不卖。

六爷在茶上做足了功夫。喝茶的器具从不让人动,请谁坐下品一口,那是天大的面子。不管五冬六夏,六爷总要用从井里新挑来的第一桶水,用陶制泥壶烧水,烧火的柴禾也有讲究,要硬,就是要用那有硬度的结实的干柴,绝不能用麦秸、稻草之类,叫什么一新,二陶,三硬气,四匀,五咂。水是新挑的,用陶制的泥壶,柴要用结实的,火不大不小匀和,小口小口地咂品。喝茶从不喝头遍,说是去苦头;喝时只倒大半杯,说是人生不可太满;茶是品的,不能狼吞虎咽的。那回村长娶儿媳妇,想要借六爷那套茶壶长长脸,六爷坚决不答应。

六爷以茶论道,以茶喻人,讲陆羽的《茶经》,讲许多庄家人未听过的新名字,还讲一些庄稼人半懂不懂的诗,如“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贵从活火发新泉,活水还须活水烹。”总是一套一套的。

六爷成了权威,谁家买了茶,总要请六爷去品上一品,只要六爷轻轻点上一点,那是莫大的欣慰。

公社新来了一位书记,早听说这样一位茶仙,带了上好的龙井,六爷小心拿出那套茶具。书记一看那茶具,眼睛立刻直了。不久有人上门试探六爷,要出高价买那茶壶,六爷知道是书记派来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然而,渐渐六爷的头就摇不动了:村里的烟囱大多不冒烟了,六爷依旧黎明即起,然而茶没了,少了精神不说,身上也有些浮肿,村里一片饿声。听说上级拨下一批救命的粮食。一天,六爷揣着那宝贝出了门。

第二天,公社杨干事亲自来村里每人发了十斤口粮,古夷村破天荒又有了烟囱生烟,人的排泄物中又有了粮食气味。

是谁这么大的面子让公社这么开恩?村干部往自己身上揽功,人们不信,都饿出好几条人命了,有那本事,早去要了。有人传说书记得了六爷的宝贝,这才开恩。

六爷到底病倒了。儿子知道是少了茶水的滋润,可树皮都掺了粮食吃了,哪来的钱去买茶?

与六爷同嗜好的八爷端着茶壶来了:老伙计,我就知道是你,一把茶壶,帮助全村人过了一道坎!他吩咐六爷儿子:烧点热水倒进去,这壶养出了茶仙,没茶照样有茶水味。

六爷闻到茶味,眼里有了少许精神,像当年品茶一样,轻轻地点头……

门外有人进来,是公社书记!书记附在六爷耳边轻轻说些什么,又拿出一样东西:正是六爷那把茶壶!书记说:“这宝贝就是当年我父亲送您的,见他成天念叨,我就一心想找回这宝贝,没想到父亲见到茶壶,把我狠狠训了一通,逼着我来归还您,要不是年龄大了,他一定亲自来见您,这不,他老人家托我捎给您的茶叶。”

六爷一下来了精神,等烧好的开水泡上书记带来的新茶,六爷品了一口,仿佛换了个人似的,一下来了精神。

六爷从鬼门关上走一遭回来,活得比原来还要精神。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首段“六爷要走了”,一共有五个字,简单醒目,同时也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仿佛风中的破油灯随时可能灭掉”一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当时六爷命悬一线的情形。

C六爷是村中品茶的权威,买了茶的人家,如果请六爷去品后得到六爷的认可,对六爷来讲也是非常欣慰的事情。

D文章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六爷“起死回生”,是出人意料的,但从文章相关内容的介绍中不难看出,茶是六爷的生命支柱,六爷“起死回生”又在情理之中。

E全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介绍六爷临终之时想要喝茶,然后再回忆他对茶的挚爱,情节曲折,富有韵味。

2)六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文章第八、九段介绍六爷喝茶的讲究和道理等内容,有什么作用?

4)本文的标题是“茶仙”,有人认为本文以“茶壶”为标题更合适。请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1)选D给3分,选A给2分,选B给1分;选C.E不给分。 (2)①嗜茶如命。喝茶是六爷的早课,就连日子不好过了,他也渴盼能喝上一口茶。②淳朴善良,顾全大家。六爷用自己心爱的茶壶给全村人换来了救命的粮食,保全了大家的性命。③舍己救人。在茶肆当伙计时,曾冲入火海救出一家人。④不事张扬。他不愿意透露救人的细节,也不说出自己用茶壶换粮食一事。(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文章第八、九段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六爷喝茶的讲究和道理等内容,有助于塑造六爷“茶仙”的形象,突出其对茶的喜好程度。②这些内容具有文化色彩,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加了小说的文化底蕴。(每点3分,共6分) (4)示例一 以“茶仙”为标题更合适。①因为全文的主要人物是六爷,而六爷因为茶“起死回生”,这样更能突出人物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②“茶仙”更能突出六爷对茶的偏好,这样与文章中写六爷喜爱茶,弥留之际想要喝茶及最终因茶而“起死回生”等情节相照应。③“茶仙”使六爷具有神秘色彩,凸显其高尚大义,突出文章的主旨。示例二 以“茶壶”为标题更合适。①“茶壶”贯穿全文,起到线索作用,小说围绕茶壶展开故事情节。②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全文围绕茶壶塑造了六爷、公社书记等形象,这些人物的特点通过茶壶得以体现。③揭示文章的主旨。本文借茶壶讴歌六爷大义无私的人性之美,从而引发人们对一些自私自利、爱慕虚荣的不良社会现象的思考。 (答出观点1分,具体阐述每点2分,语言表达准确简洁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没有拟人手法。C项,“对六爷来讲也是非常欣慰的事情”不准确,原文有“只要六爷轻轻点上一点,那是莫大的欣慰”,这里说的是买茶那家人感到欣慰。E项,“采用倒叙的手法”不当,应该是“使用插叙的手法”。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B项,没有拟人手法。C项,“对六爷来讲也是非常欣慰的事情”不准确,原文有“只要六爷轻轻点上一点,那是莫大的欣慰”,这里说的是买茶那家人感到欣慰。E项,“采用倒叙的手法”不当,应该是“使用插叙的手法”。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此题通过“喝茶是六爷的早课,就连日子不好过了,他也渴盼能喝上一口茶”“他不愿意透露救人的细节,也不说出自己用茶壶换粮食一事”“在茶肆当伙计时,曾冲入火海救出一家人”“六爷用自己心爱的茶壶给全村人换来了救命的粮食,保全了大家的性命”等情节,塑造出一个“嗜茶如命”“淳朴善良,顾全大家”“舍己救人”“不事张扬”的形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分析,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3)试题分析: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深化主旨和凸显人物形象。此题主要是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结尾的段落和景物描写的作用综合分析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段落的内容,反应人物的心理,然后从请结合内容分析作用,情节上主要分析和开头的关系,内容上主要分析在人物塑造和主题的凸显方面的作用。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标题的作用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情节、人物和文章的注意的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文章确定重心。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选择标题的题目,注意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分析原因。如:以“茶仙”为标题更合适。①因为全文的主要人物是六爷,而六爷因为茶“起死回生”,这样更能突出人物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情节)②“茶仙”更能突出六爷对茶的偏好,(人物)这样与文章中写六爷喜爱茶,弥留之际想要喝茶及最终因茶而“起死回生”等情节相照应。(情节)③“茶仙”使六爷具有神秘色彩,凸显其高尚大义,突出文章的主旨。(主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乐曲的低沉渐至断绝像被冰冻凝结似的,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释】①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②泛泛:形容小舟在水中漂浮,无所归依的样子。③轻肥:即轻裘肥马,比喻富贵。《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自轻肥,有神意自得的意思。
1.诗歌的首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
2.请从诗歌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尾联。(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也。祖玄,晋车骑将军。父,生而不慧,为秘书郎,亡。灵运幼便颖悟,玄甚之。谓亲知曰:“我乃生,那得生灵运!”

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从叔混特知爱之。袭封康乐公,食邑二千户。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为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成称谢康乐也。抚军将军刘毅镇姑孰,以为记室参军。毅镇江陵,又以为卫军从事中郎。毅伏诛,高祖版为太尉参军,入为秘书丞,坐事免。

高祖伐长安,骠骑将军道怜居守,版为谘议参军,转中书侍郎,又为世子中军谘议、黄门侍郎。奉使慰劳高祖于彭城,作《撰征赋》。

宋既立,仍除宋国黄门侍郎,迁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坐辄杀门生,免官。高祖受命,降公爵为侯,食邑五百户。起为散骑常侍,转太子左卫率。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其意焉。在郡一载,称疾去职。从弟晦、曜、弘微等并与书止之,不从。

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关。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纵放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宋书·列传二十七》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秘书郎,亡                       蚤:通“早”

B. 灵运幼便颖悟,玄甚之               异:以……为异

C. 文章之美,江左莫                   逮:赶得上

D. 所至辄为诗咏,以其意焉             致:达到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谢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的一组是 

①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②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

③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    

④既不见知,常怀愤愤  

⑤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  

⑥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③④⑤    D. 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灵运祖父声名显赫,父亲资质平平,谢灵运却早年聪颖异常,深得祖父和堂叔的喜爱。

B. 谢灵运承袭康乐公这一爵位,后被高祖任命为太尉参军,在该任上因擅杀门生而被免除职务。

C. 谢灵运因非议诋毁执政的大臣,被外放为永嘉太守,任职一年即称病弃官,堂弟们 劝阻亦不听从。

D. 谢灵运移居会稽,居所依山傍水,景色幽美,他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纵情山水游乐其间。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

(2)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

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

我们今人,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影响,在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化,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浑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不同的区域。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曰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 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1.下列不属于“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依据的一项是(   

A.戎狄族群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中,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

B.戎狄族群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C.戎狄族群为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作出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

D戎狄族群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边缘地带的主角。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上的戎狄族群就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

B.华夏与戎狄出现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C.相互反目,关系紧张,最终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了华夏与戎狄两个不同的族群。

D.畜牧业是戎狄族群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创造,是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戎狄创造性地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因此,没有戎狄,世上便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后来大规模的游牧经济。

B.戎狄的兴起与畜牧业密不可分,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就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

C.华夏士大夫历来低视戎狄,在撰写的史书中对戎狄作了不公平的评价。所以,有关戎狄侵犯抢掠的说法应纠正。

D.迫于环境的变化,戎狄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可见,自然环境的恶化,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诞生的前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种叫卷柏的植物,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会行走。当它感觉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卷成一个圆球。由于体轻,风会把它吹走,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

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将卷柏周围用挡板围住。于是,当卷柏又行走时,被挡板阻挡,它只好又回到原地。如此几次之后,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也就在原地扎根了,再也不游走了。它打定了心思不走,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