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也。祖玄,晋车骑将军。父,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也。祖玄,晋车骑将军。父,生而不慧,为秘书郎,亡。灵运幼便颖悟,玄甚之。谓亲知曰:“我乃生,那得生灵运!”

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从叔混特知爱之。袭封康乐公,食邑二千户。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为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成称谢康乐也。抚军将军刘毅镇姑孰,以为记室参军。毅镇江陵,又以为卫军从事中郎。毅伏诛,高祖版为太尉参军,入为秘书丞,坐事免。

高祖伐长安,骠骑将军道怜居守,版为谘议参军,转中书侍郎,又为世子中军谘议、黄门侍郎。奉使慰劳高祖于彭城,作《撰征赋》。

宋既立,仍除宋国黄门侍郎,迁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坐辄杀门生,免官。高祖受命,降公爵为侯,食邑五百户。起为散骑常侍,转太子左卫率。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其意焉。在郡一载,称疾去职。从弟晦、曜、弘微等并与书止之,不从。

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关。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纵放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宋书·列传二十七》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秘书郎,亡                       蚤:通“早”

B. 灵运幼便颖悟,玄甚之               异:以……为异

C. 文章之美,江左莫                   逮:赶得上

D. 所至辄为诗咏,以其意焉             致:达到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谢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的一组是 

①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②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

③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    

④既不见知,常怀愤愤  

⑤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  

⑥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③④⑤    D. 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灵运祖父声名显赫,父亲资质平平,谢灵运却早年聪颖异常,深得祖父和堂叔的喜爱。

B. 谢灵运承袭康乐公这一爵位,后被高祖任命为太尉参军,在该任上因擅杀门生而被免除职务。

C. 谢灵运因非议诋毁执政的大臣,被外放为永嘉太守,任职一年即称病弃官,堂弟们 劝阻亦不听从。

D. 谢灵运移居会稽,居所依山傍水,景色幽美,他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纵情山水游乐其间。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

(2)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

 

1.D 2.B 3.B 4.见译文 【解析】《宋书•列传二十七》,作者:沈约,朝代:南朝。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D项“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的“致”,结合后面“意”,应该译为表达。 2.试题分析: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是人物是“谢灵运”,品质是“为性褊激,多愆礼度”,然后分析。①陈述灵运博览群书才学出众;③陈述灵运移居会稽.修建别墅;⑤徐羡之等人调动谢灵运的官职,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谢灵运“因擅杀门生而被免除职务”是在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任上。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遂”译为于是,“旬朔”译为十天或一月,“关怀”译为放在心上。(2)“竞写”译为争相抄录,“远近”译为远远近近,“钦慕”译为钦敬仰慕。 参考译文:谢灵运是陈郡阳夏人。祖父谢玄,是晋车骑将军。父亲谢埃,天性迟钝,衹做过秘书郎,早年亡故。重运自小聪敏智慧,龃:为此很觉惊奇,对他的亲友说: “我祇是生了埃儿,塽儿竟能够生出灵运!” 宋高祖塑隘伐后童,攻垦壁,骠骑将军道懂留守京都,行文任谢灵运作证议参军,调任中书侍郎,又作世子中军谘议,黄门侍郎。谢灵运奉晋安帝诏命到星球慰劳塞直担型鳌,写了一篇《撰征赋》。 高祖刘裕受禅建立宋朝,谢灵运由原来的公爵降为侯爵,食邑五百户。被起用作散骑常侍。转太子左卫率。谢灵运为人器量狭窄而言行过激,随时有失礼的举动,朝廷衹以文士相待,没按实际应当做到的职责去要求。他自以为自己的才能应当执掌权要,既然得不到皇上知遇赏识,就经常满腹怨愤。庐陵王刘义真从小喜爱文学典籍,同谢重运感情异常密切。尘壹刘盏笪即位当皇帝,权力掌握在大臣手中,谢灵运联合煽动一些有不同意见的人,指责诋毁执政的大臣.司徒徐董之等人把他看作祸害,将他调出京师任丞台太守。永嘉郡有著名的l山水风景,这是谢灵运向来喜爱的。外调作郡守既然不能实现执掌权要的愿望,于是就任意游玩,走遍了永嘉郡所属各县,动不动就超过十天或一月,民间诉讼等事,不再放在心上。每到一处他便要吟咏作诗,藉此来表达自己的意趣。谢灵运在永嘉郡太守任上过了一年,便谎称有病离开职任,他的堂兄弟谢晦、谢曜、谢弘微等都给他写信想劝阻他,他不听从。 谢灵运的父亲、祖父都葬在会稽郡的始宁逊,并且在那裹有祖上置的屋舍田亩,于是他将户籍迁到盒擅,整修旧日家业、别墅,谢灵运的庄园依傍青山,江水环绕,占尽了幽静居所的美妙。谢灵运同隐士王弘之、孔一连之等人无拘无束地游乐,打算在这裹终老 。他经常作诗,每有一首诗传到京城,富贵贫贱上下人等没有不争相抄录,往往一个早晚就在各种人中间传遍,远远近近都对他钦敬仰慕,谢灵运的诗名轰动了京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9分)

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

我们今人,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影响,在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化,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浑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不同的区域。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曰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 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1.下列不属于“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依据的一项是(   

A.戎狄族群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中,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

B.戎狄族群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C.戎狄族群为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作出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

D戎狄族群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边缘地带的主角。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上的戎狄族群就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

B.华夏与戎狄出现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C.相互反目,关系紧张,最终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了华夏与戎狄两个不同的族群。

D.畜牧业是戎狄族群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创造,是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戎狄创造性地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因此,没有戎狄,世上便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后来大规模的游牧经济。

B.戎狄的兴起与畜牧业密不可分,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就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

C.华夏士大夫历来低视戎狄,在撰写的史书中对戎狄作了不公平的评价。所以,有关戎狄侵犯抢掠的说法应纠正。

D.迫于环境的变化,戎狄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可见,自然环境的恶化,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诞生的前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种叫卷柏的植物,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会行走。当它感觉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卷成一个圆球。由于体轻,风会把它吹走,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

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将卷柏周围用挡板围住。于是,当卷柏又行走时,被挡板阻挡,它只好又回到原地。如此几次之后,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也就在原地扎根了,再也不游走了。它打定了心思不走,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对上世纪三个阶段出生的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数据,根据要求答题。

类 别
 

身高(平均)
 

体重(平均)
 

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基数为100
 

70年代
 

155.5厘米
 

41.3公斤
 

99.04
 

80年代
 

158.6厘米
 

42.1公斤
 

97.37
 

90年代
 

160.6厘米
 

46.5公斤
 

90.86
 

 

1)透过上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2)根据你的生活认识,简要说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超过2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国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治国从治家开始。只有修好身,   ①  。中国人讲的家既指家庭,又包括家族,家族内外长幼有序,讲究道德礼仪。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就是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人敢挑战这八个字。家国情怀和修齐治平、崇德重礼的德治思想,把社会教化同国家治理结合起来。要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把握文化根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  ③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一句是(    

城镇人口每增加1亿,相对应的废水排放量要增加10亿吨,垃圾排放量要增加900万吨。___________。所以说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实现全国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短板和瓶颈。

A.目前我国环境治理能力与问题相比还是偏弱,而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在不断推进中、势必面临新的环境挑战。

B.这意味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势必面临新的环境挑战,而目前我国环境治理能力与问题相比还是偏弱。

C.虽然面临新的环境挑战,但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仍然在不断推进中,可是我国环境治理能力与问题相比还是偏弱。

D.因为我国环境治理能力与问题相比还是偏弱,加上新的环境挑战,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在不断推进就变得困难重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