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首先宣布废除封建贵族制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这为社会成员由此岸到彼岸,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舞台。这种制度变革( )

A. 为下层民众社会革命树立了榜样    B. 促成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

C. 利于欧洲政党政治的普遍形成    D. 推动了工业经济社会的到来

 

(题文)七年战争后,英国决定在北美殖民地征税。北美人民提出“无代表,不纳税”的口号,反对英国征税。这一口号的依据是

A. 北美殖民地的自治传统

B. 英国议会中没有北美议员

C. 邦联政府不享有征税权

D. 征税未获北美各地议会批准

 

古代罗马人关于“法”留下了很多论述,其中体现“法治”原则的是

A. 一切法律都和任何财产有关

B. 因为法律统治执政官,所以执政官统治人民

C. 我因感觉到上帝的旨意而笔削于法律

D. 法律的功能在于命令、禁止、允许和惩罚

 

(题文)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32年的斯巴达公民大会上,首先是外邦使节发言,然后是斯巴达内部的辩论,发言者为国王阿基达马斯和主持会议的监察官,结果国王的主张遭到失败。这说明斯巴达城邦

A. 监察官拥有实权

B. 国王阿基达马斯与监察官矛盾尖锐

C. 公民大会有否决权

D. 公民大会辩论的结果受外邦使节影响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欲负峪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爹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多龙、李遂亦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材料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

A. 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 B. 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C. 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 D. 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

 

下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绘制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

B. 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

C. 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D. 农民对使用机械生产的认识不足

 

(题文)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对以上决定认识正确的是

A. 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

B. 实行政企分开以增强企业活力

C. 对外开放,创办沿海经济特区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5年7月15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风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他,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A. 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向私有的转变

B. 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C. 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建国后,我国出现过两年多时间内,2600万人浩浩荡荡从城市退回到农村的逆城市化现象。导致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 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C. 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

D. 中西部三线建设的需要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 ①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英国对华资本输出

B. ②的变化主要原因是日本对华军事侵略

C. ③的趋势表明我国基本完成所有制的转变

D. ④的产生促进了抗战时期民族企业的发展

 

宣传画、宣传标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舆论造势的手段。贯穿下图的主题是

A. 舆论造势大力推动思想解放

B. 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 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

D. 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

 

阅读下表:1921—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

A. 轻工业衰落加剧了民生痛苦

B. 积累了抗日的战备物质基础

C. 官僚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D. 国民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

 

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挈比古今中外度量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有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 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这表明

A. 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

B. 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逐步消失

C. 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

D. 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

 

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他对汉阳铁厂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 节约生产成本

B. 便于官府监督

C. 带动民用工业

D. 临近销售市场

 

明朝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发展造成农业衰退

B. 工商业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工商业发展

 

(题文)如下图所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航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洛阳城市经济衰落

B. 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C. 政治中心向北迁移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题文)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A.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B. 出现最早的纸币

C.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近代工业出现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 表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B. 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 推动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D. 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C.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 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汉武帝实行莞盐铁(莞即管),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具)淡食”。对此恰当的解释是

A. 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

B. 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

C. 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

D. 重农抑商,违背历史潮流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以秦始皇为例,怎样认识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历史人物是复杂的,他们生活的时代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都充满了复杂性、破缺性和不确定性。然而长期以来的人物教学却不尽如人意。教师往往在人物生平的叙事上一带而过,在人物评价上又是按照所谓的规律总结出一套规范化的表达,贴好标签…,,如此的教学留给学生的人物形象扁平而干瘪,只有“冷淡的尊敬”,而无“发自肺腑的欣赏”;独断而机械的历史结论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日益懒惰和僵化,而人物教学希望通过优秀人物的嘉言懿行来培养公民人文素质的教育目标便流于形式,破坏了人物教学功能的发挥。”

—《还原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2)历史人物是复杂的.然而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却存在“扁平而干瘪”的现象,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继“9.11”事件之后,恐怖分子又相继在世界其他地区制造大规模恐怖袭击,尤其是西欧国家近年来成为恐袭的重点,无辜平民大量丧生。

(1)材料一中提出的确定时代主题的依据是什么?20世纪以来的时代主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今威胁人类和平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当代几对伙伴关系的基本表述:

中俄:面向21世纪的平等互信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美:致力于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

日俄:创造性合作伙伴关系。

美日:全球性合作伙伴关系。

中日: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2)材料二阐释的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秦国面临怎样的形势和政治环境,为此商鞅提出怎样的改革措施来解决这一疑难问题?这一措施对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

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结果如何?并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是一个包含时间、空间和人类活动的概念,因此与历史有关的工作都必须在特定的坐标系参照下进行;历史又是一个包含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概念,所以史学研究必须围绕这些层面或维度来展开。

—《历史观念、历史书写与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有关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史实明确,逻辑清晰,表达流畅)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受到双方政治和世界局势的影响,同时也对双方及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黑船来航”事件深深地刺激了日本的民族情感,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他(高杉晋作)希望从邻国的身上找到答案。1862年他乘千岁丸号到达上海……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攘夷派急先锋。

—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日本刚刚开国,就希望从邻国身上得到“补偿”,迫不及待的加入西方大国扩张行列。吉田松荫曾露骨的讲到:“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中国)。”

—《大国崛起·日本》

(1)根据材料一,简述晚清局势对日本人士的双重影响。19世纪后半期,日本是如何从邻国身上得到“补偿”以“养国力”的?

材料二: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八年中,中国军队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役1117次,11位上将,34位中将,99位少将阵亡,320万陆军战士战死沙场。5000空军魂归长空,海军全部打光。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再次向全体抗日将士致敬!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引自《历史上的今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材料三:在中古史上,日本长期向中国学习,如日本的大化改新,推动了日本的封建化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华文化圈中有机组成部分……从近代以来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

—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以来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景。

 

卢梭认为,分权是对人民主权法则的反动,分走了本应完全属于人民的权利,制约了本应至高无上的人民意志。由此看出卢梭思想中

A. 强调民主与法治原则

B. 践行社会契约

C. 主张直接民主

D. 反对分权学说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 洋务思想

B. 实业救国思想

C. 三民主义思想

D. 社会主义思想

 

凯伦·阿姆斯特朗在《轴心时代》一文中认为:800BC年至200BC年之间,尤其是600BC—300BC间是人类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古希腊的先哲和中国先秦百家诸子几乎同时都把关注的目标转向了

A. 宗教神学

B. 自然哲学

C. 社会现实

D. 民主与科学

 

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故有“礼之所去,刑之所取,相为表里”的说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B. 出礼则入刑

C. 道之以政,齐之以礼

D. 以刑代礼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