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7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印发的《关于印发农村生产资金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明确指示“信用社应当恢复1957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即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亏,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这一措施

A. 使“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得到有效纠正

B. 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C. 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

D. 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

 

(题文)邓小平曾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下列直接得益于该讲话精神的举措是

A. 闽、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

B. 国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C. 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扩大到全省生产队总数的85.4%。这项政策

A. 试图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B. 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 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提高了人民公社化的水平

 

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国民经济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辅助作用”。这主要表明

A. 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已经很明显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开始起步

C. 中共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双重作用

D. 关于市场作用的原有认识被突破

 

新中国初期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后,私营企业的大多数……不再是纯粹的私人资本主义性质,而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同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的、并受工人监督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了。这种状况

A. 说明国民经济恢复收到良好效果

B. 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C. 确立了人民政府的经济领导地位

D. 把私营企业纳入了计划经济轨道

 

如图是一张民国初年婚礼的图片。对该照片理解正确有

政治事件影响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成为普遍现象

新式婚俗逐步流行起来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鸦片战争和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都在逐步融入国际市场。从国际贸易看,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

A. 贸易是否有自主权

B. 国家是否独立

C. 贸易是否对等

D. 贸易是否有利于中国

 

(题文)据《清朝文献通考》载:“农务兴而野无旷土,国计裕而泉货流通”“朕思商民皆吾赤子,何忍使之苦累”“务遵定例征收”。通过这一史料可以从侧面了解当时

A. 全国农田垦殖的信息

B. 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C. 国内外经贸交流的盛况

D. 商民相对惬意的生活

 

(题文)下表为1943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对照表。利用该表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取的最重要历史信息是

[Failed to download image : http://192.168.0.10:8086/QBM/2018/6/10/1964034339512320/1967639538458624/STEM/090eb72eef3d4550afaecc2190f37cd7.png]

A. 东北地区煤、铁等资源丰富

B. 东北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C. 国民政府大力扶持东北工业生产

D. 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东北资源

 

以下关于商周冶铸业、唐宋制瓷业、汉唐丝织业发展主要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商周青铜铸造业的代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唐朝出现五大名窑;宋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④汉代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 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 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 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历史学家徐中约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略了。”这里所说的“更为可取的方面”主要是指

A. 涉外机构

B. 军队建设

C. 政治制度

D. 文化教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三问,。

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二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的变化、核心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这种“僵化的模式”是什么?它有哪些弊端?针对这些弊端,开展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有何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三问,。

材料一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三大航线: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1843年至1895年(清政府)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出口贸易分别增长8倍和3倍以上。但是,这一时期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是不平衡的,进口的增长超过出口,使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严重入超

——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贸易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经济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B. 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C. 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D. 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

 

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④市场调节为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从1966年至1976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7.1%,虽然大大低于1952年至1966年的平均水平,而且隐藏着危机,但总体有所增长。这说明

A. “文革”促进了经济发展

B. “文革”期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C. 受政治运动影响经济发展放缓

D. 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部分农民工开始将自己的土地转包给其他农民,使自己在城里务工没有后顾之忧,这一做法逐渐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可。这表明

A.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更新经营方式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完全滞后

C. 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已发生变化

D. 农民可以依法转让土地所有权

 

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陈云的这一观点

A. 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

B. 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

C. 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

D. 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

A. 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

B. 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

C.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D. 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

 

“中国的外贸赤字从1913年的1.66亿两降到1919年的1600万两,同时丝绸出口从1914年的87517担上升到1919年的131506担。”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政府减免赋税,缩减赤字

B.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幅提升

C. 中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D. 欧洲列强对华出口急剧减少

 

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国民政府这样做的意图是

A. 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为坚持抗战提供经济支撑

C. 加强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D. 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洋务运动中随着近代航运事业的发展,产生如下结果:“以湖北一省而论……实因轮船畅行,民间衣食之途,尽为攘夺,江河船只顿减十之六七,失业之人不可胜计。而襄樊一带行店关闭,车户歇业,瘠苦情状,尤不堪寓目。”对此有人批评洋务运动是“刮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于官也”。这段史料说明

A. 社会的转型发展往往伴随着部分群体的苦痛

B. 片面追求经济变革而不动政治体制只能失败

C. 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底层民众生活的困苦不堪

D. 近代航运企业夺利于民说明洋务运动的局限

 

买办亦称“康白度”(葡comprador)。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其性质既是外商的雇员,也是独立商人。下列关于买办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买办由于其特殊身份,在政治、经济、法律上都是独立的

B. 买办是西方国家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侵略和控制中国的工具

C. 买办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中产生的特殊阶层

D. 买办阶层倡导和推动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催生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

 

1895年,九江口的海关报告称“内地人民有尽用洋棉纱织成土布款式,取其工省,而价值亦较土棉纱为廉,且较买市肆洋布更为便宜。”这种现象反映了。

A.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B.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扩大

C.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民众对外国经济侵略的自觉抵制

 

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禁止垄断的行为;1914年又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为“谢尔曼法”的修订法案,旨在针对地方上的价格歧视,及更进一步打击贸易限制。这些法案的颁布

A. 遏止了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

B. 保障美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政治利益

C. 意在整顿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D. 体现了政府对垄断组织的彻底否定

 

下表是1850-1900年间,英法工人实际工资增长简表。这一表格内容的出现能够说明

 

1850年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英国

57

64

70

81

90

100

法国

59.5

68

69

74.5

89.5

100

 

 

A. 工业革命缩小英法的社会收入差距

B. 工业革命使英法两国工人工资增长速度最快

C. 工业革命使英法社会下层受益

D. 工业革命使英法两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721年英国禁令规定,凡使用或展示任何进口棉布一律课以高额罚款;1860年,法国与英国签订条约,条约规定:英国对法国工业品的进口完全免税;法国对英国输入的煤、铁、机器、纺织品等减税。前后两个禁令(条约)的共同点是

A. 都利于英国拓展市场

B. 都说明英国严格执行贸易保护政策

C. 都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到来

D. 都显示欧洲经济互补性强

 

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记述:“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殖民扩张导致人口流动加快

D. 交通发展促进城市、农村联系加强

 

在近年编撰的世界通史中,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历史,注重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一些中国史研究者尝试以这种视野审视中国历史,撰写了《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等著作。下列史实中,最能印证材料这种“视野”的是

A. 清朝厉行海禁政策并维护朝贡体系

B. 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 16世纪开始兴起的三角贸易

D. 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