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还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过去,人们向来爱慕的是一种苦思冥想或沉思隐居的生活。此时……人类的整个光荣在于活动。诚然,同一个人经常有着两种观念。”这一情形所出现的时代应是

A. 古希腊后期

B. 中世纪前期

C. 文艺复兴前期

D. 启蒙运动前期

 

古希腊时期,一批所谓“哲人”到处演讲和发表许多奇怪的辩论,传递了许多“负能量”,造成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他们师徒的共同之处在于

A. 着力培养公民的独立人格

B. 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结合起来

C. 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D. 试图挽救日渐衰败的民主制

 

(题文)“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相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与之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这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言论,与该言论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未经谨慎权衡的生活就不值得去过”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

D. “谁来监督这些监护人”

 

同样是古代文明的典范,罗马和希腊对待公民权的态度却大相径庭。雅典观念中“公民”的资格是有严格限制的,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

A. 实现了罗马疆域内公民的平等

B. 利于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C. 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

D. 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早期罗马法规定正式的买卖要有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且在涉及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时“无法可依”。罗马人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就是买卖双方伪装打官司,用假装诉讼的办法来使买方(原告)取得所有权。“拟诉弃权”的出现表明

A. 早期的罗马法体系过于繁杂

B. 法律的发展领先于社会的发展

C. 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

D. 规避法律的司法活动时有发生

 

(题文)雅典公民大会发表演说者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普通人。而台下听众可以通过叫嚷,欢呼表示赞同,也可以通过起哄,嘲笑表示不满,甚至将演说者直接赶下台。这说明,古代雅典

A. 全体居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

B. 公民享有平等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

C. 全体人民享有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

D. 公民大会发言人缺乏相应资格限制

 

面对波斯人的入侵,雅典使节向斯巴达人保证说,他们绝不会背叛希腊人,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血缘和语言、共同的祭坛……在城邦危机时代,“泛希腊主义”的思想观念日益强烈。从表面上看,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似有助于希腊世界的政治统一,但是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感植根于更深刻的层次。在他们看来,他们与非希腊人的本质区别正在于他们是生活在城邦里的,而非希腊人不是;他们作为“城邦动物”的属性才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其他的表征均衍生于此。该材料强调了古希腊

A. 民族意识的形成

B. 坚决反抗外来侵略

C. 政治文明多元性

D. 民主政治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法律生活是属于城邦文明的公共生活的象征和城邦共同体与周边的蛮族区别开来的标志,所以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构造起在人口众多、疆域广大的殖民条件下的合法而有效的“国际”法治秩序。上述观点主要说明了

A. 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宪政的源头

B. 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实质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C. 希腊法律适用于其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D. 雅典直接民主的根本弱点在于“大众的无能”

 

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

A. 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 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C. 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D. 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

 

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在其著作《镜花缘》中借才女卢亭亭的口说:“将来若花姊妹做了国王,我们同心协力,各矢忠诚,或定礼制乐,或兴利剔弊,或除暴安良,或举贤去佞,或敬慎刑名,或留心案牍,辅佐他做一国贤君,自己也落个女名臣的美号。”在此,作者意在表达的思想是

A. 反对专制统治

B. 主张男女平等

C. 彻底批判儒学

D. 赞同女子参政

 

“19世纪时的中国天文学担负着‘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社稷重担。欧洲人惊呼:天文学家﹣﹣这在我们有高度教养的西方人的眼中是种最无用的小人,在东方国度竟被放在部长和国务卿一级的职位上,这该是多么可怕的野蛮”。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中国古代天文学以天象观测为依据注重历法推算

②中国天文学服务于政事、农事具有鲜明的实用性

③地球中心说在当时的欧洲仍然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④19世纪西方天文学体系独立,学者多为修士祭司。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题文)史载,清朝一位大臣给雍正上表:“君恩虽厚,臣虽死不能报万一。”但雍正看了后大怒:“但尽臣节所当为,何论君恩之厚薄。”此事反映了

A. 雍正借助纲常伦理制约臣民

B. 清朝君臣关系日趋紧张

C. 此时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D. 雍正不愿大臣记其恩惠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制度,遵循“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的原则,其中的亲王皆是太祖、太宗子孙,他们成为皇帝依赖的群体,也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由此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A. 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

B. 表明清初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

C. 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

D. 是清朝集权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在古代中国有两种文化传统:一种是由私塾、学校和书院教育传播的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一种是通过乡村演戏、说书、佛道仪式等传播“诸善奉行、因果报应、有求必应”等民间观念传统。这两种文化传统

A. 存在价值观念的相互对立

B. 表明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

C. 在思想教化方面具有同一性

D. 都受城市经济繁荣的影响

 

明儒王龙溪认为:“良知之外别无知也。鄙夫之空空,与圣人之空空无异。空空者,道之体也。世儒不能自信其心,谓空空不足以尽道,必假于多学而识,以助发之,是疑口之不足以辨味而先漓以甜酸,目之不足以别色而先泥以铅粉……”据材料判断

A. “空空”是“天理”,亦是“人欲”

B. 王龙溪推崇《四书章句集注》

C. 王龙溪推崇“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D. 其观点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题文)“夫漳、泉之通番也,其素所有事也,而今乃及福清。闽人之下海也,其素所习闻也,而今乃及宁波。宁波通番,于今创见。又转而及于杭州。杭之置货便于福,而宁之下海便于漳。以数十之货,得数百金而归,以百金之船,卖千金而返,此风一倡,闻腥逐膻,将通浙之人,弃农而学商,弃故都而入海。”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A. 漳州等地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

B. 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C. 明朝政府官员纵容走私行为

D. 江浙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下图是元朝的运河和海运图,元世祖时令人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同,开辟了从长江口的刘家港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的海运航线。元世祖重视运河和海运建设的直接目的是

A. 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B. 促进大都的商业繁荣

C. 保障大都的粮食供应

D. 促进元朝的对外贸易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唐宋概括论》中说道:“唐代以后以舞乐为主,舞的动作不过是附属品,乐律亦重形式,少有模仿动作的意思。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代的音乐下降。”据此可知

A. 唐代音乐形式比宋代的更受欢迎

B. 唐代舞乐仅供皇族欣赏

C. 宋代以后音乐形式的世俗化倾向

D. 宋代音乐多模仿唐代

 

南宋的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记述了宋代所流行的《得意诗》中的“金榜题名时”与《失意诗》中的“下第举子心”。这反映了

A. 科举对士人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的引领

B. 宋朝对科举及第者以很高的地位和待遇

C. 宋代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读书的良好风气

D. 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开放

 

(题文)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

A. 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 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 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三国时期,孙权要吕蒙多读书。吕蒙读了一段时间后,鲁肃对吕蒙关于时局的分析,大为钦佩,并说吕蒙“非复吴下阿蒙”。根据以上所述吕蒙可能读的书是

A. 《诗》、《书》、《礼》、《春秋》

B.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C. 《孙子》、《左传》、《史记》、《汉书》

D. 《周易》、《老子》、《庄子》、《孙子》

 

(题文)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农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A. 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    B. 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 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    D. 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而同一时期古希腊梭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中西方这两次改革的共性

A. 都是商品经济的结果

B. 都是自下而上的改革

C. 涉及的领域都比较广泛

D. 都冲击了贵族的利益

 

(题文)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北方文学则与南方文学形成了鲜明对比。下列能够体现先秦时期北方文学特点的是

A. 《离骚》

B. 《诗经》

C. 《庄子》

D. 《二京赋》

 

先秦思想家对地租与土地税两个概念没有区分,将两者视为一体。这是因为在先秦时期

A. 思想家大多主张重农抑商

B. 农业采取精耕细作的技术

C. 统治者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

D. 地租与土地税都以实物方式缴交

 

传统中国以控制民生经济命脉和“利出一孔”的政策设计等实现利益整合,以体制化的科举选官和基层宗法治理实现组织整合、以“家国同构”“尊君”和“民本”相统一的儒家政治伦理实现文化整合,以存在严重结构性缺陷的法律实现薄弱的法制整合,以一以贯之的强力与暴力实现阶段性的强制整合。这些整合

A. 维持了农业帝国的超稳定结构与秩序

B.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完全控制

C. 促使了中国社会各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D. 推动了各地文化交流与语音文字统一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

A. 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

B. 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

C. 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D. 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

东周

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

秦汉

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雅言”

魏晋

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

唐宋

“洛语”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周边国家皆学习洛阳官话

元朝以元大都(北京)的汉语语音为官话,称为“天下通语”

历代战乱时期衣冠南渡,使南京话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南京话成为官话

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并融入满族语音,这样就形成了北京官话

 

 

A. 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

B. 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

C. 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

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guǐ),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

A. 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

B. 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

C. 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D. 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

 

在古时一天计为十二时辰,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对应十二个时辰,又把晚上分为五更。平时常说的“夜半三更”中的“三更”对应于今天的什么时间

A. 23时到01时

B. 01时到03时

C. 03时到05时

D. 24时到02时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