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A. 实行联邦制政体

B. 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C. 保持两党制原则

D. 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下列材料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十二铜表法》: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如愿意,可自费供养;若无力自费供养,则拘禁他的人每日发给他面粉一磅,如愿意,亦可多给

《十二铜表法》保护奴隶主的财产权

B

英国某议员说: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不能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外,能够做一切事情,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

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但国王仍有较大的权力

C

从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角度来审视1919年的五四运动,我们可以说,五四并不是历史的回声,它依然活在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奋斗中

五四运动只是一场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D

《拿破仑法典》规定,即使妻不在共有财产制下或采用分别财产制,未得其夫之参与行为或书面同意,不得赠与、以有偿名义或无偿名义转让、抵押以及取得之行为

此时的法国妇女仍受歧视,但已经拥有部分民事权利

 

 

A. A

B. B

C. C

D. D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被派到地方服务。在地方有了政绩,再经长官推举到中央,经过中央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材料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B. 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C. 材料体现的是宋代以后普遍出现的平民政治

D. 材料体现的是汉代的察举制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 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 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 为巩固国家统一提供了条件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111年,罗马元老院向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宣战。在战争中,罗马司令官接受朱古达大批贿赂,士兵出卖武器,纪律松驰,士气涣散,战争伊始便屡遭失败。拖延不决的战争引起了广大平民,特别是骑士的不满。利用这一形势,马略许诺尽快结束战争,在骑士和平民的支持下当选为执政官。随后,马略进行了著名的军事改革。

在早期,罗马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服役期变得越来越长,而符合征兵财产要求的公民越来越少。马略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使得士兵们在服役期间和退役后的衣食都有了着落,将之前悬而未决的平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服兵役结合在了一起。马略接受了罗马军团逐步向方阵队形演变的趋向,把步兵大队作为基本的战术组织。他强化了长矛兵的地位,将长矛方阵置入军队主力之中。他将重步兵按照训练程度重新划分了军团,还极大强化了远程火力和骑兵。事实证明,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维护奴隶制国家确有实际效果,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权力在统帅们之间辗转,罗马共和国在一系列的内战后迅速转变为罗马帝国。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略军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略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不同时代女性的审美标准

 

时间

年代

标准

1900年~1930年

释放时代

西方社会生活方式传入中国,流行的旗袍与宽袍大袖关系很渺茫了,衩高及臀、腰身婀娜,女性主张“剪发、读数、参政”刘半农给女人早了一个“她”女性提倡放脚剪发、自由恋爱

1950年~1976年

奉献时代

领袖发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号召,女性走出家庭桎梏,有了自己的事业,愿意把青春和美丽奉献给最爱的人,女性的社会化参与程度越来越高

1977年~2015年

浮夸时代

标准美女没了,个性与魅力才是王道,超女来了,李宇春体现了颠覆性审美观的胜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表中审美标准的变化信息并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自一开始就禁用金银,并很快建立了宝钞(即纸币)货币制度,然而民间却存在一种白银逐渐发展应用的势头。洪武八年(1375年)是宝钞开始推行的时间,在此后的十几年间,是民间使用宝钞相对比较顺畅的时期。民间交易使用白银的趋向在建文时期(1398~1402年)表现明显,在收集到的建文时期的22件契约中有11件是以白银支付的。永乐帝(1402~1424年在位)一即位就颁令禁止金银交易。永乐时期使用宝钞交易活动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实物,在收集的契约中,银的使用只有一例。景泰与天顺年间(1449~1464年),民间以白银交易为主体,以白银论价并成交的交易,分别占有契约总数的90%和近94%,只残留了极个别的实物交易。至成化年间(1464~1487年),收集的90件契约中,无一例外地使用白银进行交易。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由于世界白银价格大幅度跌落,明末崇祯年间(1627~1644年)发生了金银比价与欧洲拉平的现象,达到了1:13。社会出现了通货危机,银贱物贵,既缺少白银,米谷等实物也相当匮乏,市场一片萧条。于是,社会震荡加剧,内忧外患迭起,明朝在中外互动作用下灭亡。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明朝兴衰》

材料二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物价关系动荡不定,这对社会制度的演变,对各个阶级的分化改组起了重要作用。贵金属充斥于欧洲,导致了在近代硬币基础上发生的一场最大的价格革命。……如此大幅度通货膨胀的后果,就是当时令人触目的货币购买力的可怕的低落。1650年,英国物价上升到最高点,相当于1451~1500年物价的3.31倍。从这些数字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依据,说明宗教改革运动具有经济社会的特点,成为发泄普遍不满的一种方式。而且,还须看到,1600年以后不久,这种灾难迅即达到顶点,这与劳动阶级最初从欧洲迁居美洲殖民地的时间刚好相吻合。他们希望在美洲找到较好的生活环境,或至少可以摆脱国内的环境。毫不奇怪,17世纪是以欧洲居民向新世界迁徙为其特征的。新英格兰、弗吉尼亚,乃至我国所有沿海各州的移民开拓,更多的是由于欧洲的经济灾难和社会怨恨而不是由于宗教迫害引起的。

——摘编自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时期货币演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白银货币化与同时期的中国相比有何不同。

 

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A. 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 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 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D. 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被称为“最了解罗斯福和肯尼迪时代的人”― 阿瑟· 小施莱辛格指出:“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层次、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的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收到了更多的保护。”该材料的实质是

A .制定社保制度缓和阶级矛盾

B . 兴办公共工程解决社会就业

C .实行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

D .恢复农业生产保证农民利益

 

1947年5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制订的《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指出,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这说明美国

A. 旨在稳定西欧的民主制度

B. 在欧洲大陆与苏联争霸

C. 力图提高西欧的经济水平

D. 谨防西欧倒向社会主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这表明

A. 世界普遍确立工业文明主导地位

B. 工业文明推广实质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

C. 交通工具变革成为文明演进关键

D. 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扩展

 

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因此,美国确立了

A.中央集权制       B.共和制         C.联邦制          D.两党制

 

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A. 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 “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下表是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据此推断洋纱的输入

A. 瓦解了传统小农家庭生产结构

B. 便利了洋布对华大量倾销

C. 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

D. 满足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

 

19世纪60年代,广东的蔗糖,原来主销内地,现在商人将土糖运往香港,再把土糖从香港作为洋货进口;广东西江所产烟草,原销广东北部,现在商人先运香港,再运回广东。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洋货质地好更受欢迎

B. 为洋务企业筹措资金

C. 国货较洋货税负更重

D.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题文)明代商帮代言人王来聘在训诫子孙时指出: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这表明

A. 明代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

B. 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价值

C. 明政府始终奉行传统的政策

D. 商帮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A. 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 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 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 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 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913年,在围绕民国正式宪法起草的大讨论中,出现了“主权在民”与“主权在国”两种不同的理论主张。国民党力主“主权在民”,试图建立一个以议会为中心的政体;而以康梁为代表的“主权在国论”的主张者认识到不成熟的政党—议会政治无法克服中国面临的深重的国家整合危机,试图以普鲁士—德国为楷模,赋予总统及其行政体系以更大的权力,通过后者来实现政治整合。德国的“主权在国论”通过将“主权”赋予作为有机体的“国家”,为君主立宪国家中的君主提供了一个强势而又不同于专制君主的地位。康梁对于当时不成熟的议会—政党政治有着相当犀利的批评,但他们自身的理论却缺乏恰当的历史行动者载体——与普鲁士王室不同的是,北洋集团既缺乏足够理性化的军政组织,也缺乏对中国新旧政治精英进行全面整合的能力。

—摘编自章永乐《旧邦新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正式宪法起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主权在民论”与“主权在国论”的实质及其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1)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评价上述改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众所周知,中国未能自主现代化,是被人轰出中世纪的。依据目前史学界多数人的说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失去历史机遇,多次与幸运之神交臂而过。第一次是明中后期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还曾感叹明朝(永乐皇帝)与1421年由南京迁都北京,认为这实际上是“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不无遗憾地说:“不论这一选择出于有意或者无意……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当他说到郑和下西洋时,“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帆船当时向好望角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南大门埃吉海角继续前进,那又会造成什么结果?”第二次是“洋务运动”。一系列外战的屈辱,终于使一些当权者意识到需要“自救”。满族旧贵不行,起用汉族士大夫,曾左李张算是遭逢时运崛起,平“洪杨”,兴“洋务”,史称“中兴名臣”。众所周知,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曾、李等人创办的“洋务工业”站在同一时间起跑线上。日本也是被西洋的炮舰“轰”着离别中世纪的,可它成功地走出来了。中国却步履艰难,一唱而三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结合相关史实,评述材料中“历史机遇延误论”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3世纪末,蒙古人建立了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欧亚大贸易圈”。蒙古帝国的中央财政并不依赖从农业生产中得到的税收,其岁入的八成到九成都是由专卖和通商产生的商业利益所构成的。由于商税的缴纳通过白银或是与白银相联动的纸币来进行,由此建立了以白银为媒介的经济运作模式。由于蒙古大汗拥有履行职务的绝对权力,他们说的话会当作圣旨以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中央行政部门因此成为一个庞大的文件库。但是由于大汗是由皇室成员推选而决定的,这就造成事实上大汗可以发挥的私人权力极少。而且这种权力只局限于这一任大汗身上,一旦其他大汗继任,那么以中央政府为首的一切机构都会进行人员调整,前任大汗的法令就会失效。

—摘编自(日)彬山正明《蒙古帝国的兴亡》

(1)据材料一归纳13世纪蒙古帝国的特点。

材料二经过激烈的争吵,制宪会议终于通过了这部《联邦宪法》。宪法规定行政权归美国总统、立法权归国会、司法权归最高法院。总统由选举人团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总统权力很大,有权任命官员,有权缔结条约,同时还是武装部队总司令等。这样一个类似英国国王的角色不能不引起与会代表的警惕,所以为了避免行政权过大,宪法加强了国会和法院对总统权力的制约,如国会有权否决总统的提案甚至有权弹劾总统,而最高法院也可以宣布总统的法案违宪。又经过两年的时间,在得到多数州的批准之后,根据宪法举行了选举,华盛顿成为第一任美国总统。

—摘编自(美)美尔奇斯和尼尔森《美国总统制:起源与发展(1776——2007)》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美国总统与蒙古大汗的类似之处,分析美国总统之所以具有这些类似之处的原因。

 

布热津斯基说:“美国成不了全球警察,也当不成全球银行家,甚至连全球道德家也做不成。因为第一类需要名正言顺的合法性;第二类的根基是拥有偿债能力;而第三类则需自身清白。”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 美国失去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B. 美国霸权行径被世界人民所唾弃

C. 是对美国霸权政策的理性反思

D. 美国没有经济实力做全球银行家

 

下表所呈现的变化是因为

A. 俄罗斯教育与科技基础雄厚

B. 戈尔巴乔夫改革

C. 叶利钦的自救措施

D. 普京的务实政策

 

(题文)有历史学家认为20世纪开始于1914年,结束于1991年。据此判断,其历史分期的依据是

A.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B.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 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D. 技术革命的影响程度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的大规模集结,还不是他们自己联合的结果,而是资产阶级联合的结果,当时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还能够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上,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这里“敌人的敌人”主要是指

A. 封建主义残余

B. 资本主义制度

C. 罗马天主教会

D. 工业资产阶级

 

下图是某学生对西方代议制的理解而制作的图示,最恰当的标题是

A. 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治

B. 打着民主幌子的君主专制

C. 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典范

D. 相互妥协下的“一票共和制

 

下图是欧洲某次重要战争形势图。这场战争对近代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

A. 促成君主制度在法、德两国终结

B. 直接导致了巴黎公社起义

C. 推动了大革命思想在欧洲的传播

D. 改变了欧洲大陆政治格局

 

(题文)在审判国王路易十六时,罗伯斯庇尔主张对国王不应该适用法庭审判,而应该适用人民审判。罗伯斯庇尔说:“他们不下判决,他们像闪电一样予以打击;他们不裁判国王,他们把国王化为乌有。”这一主张

A. 体现了司法制衡民主的理念

B. 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向欧洲的蔓延

C. 反映了民主主宰司法的思想

D. 蕴含了坚守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

 

(题文)美国国会议员的来源分为两部分,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众议员由各州人民选出。这体现了

A. 联邦与民主相统一

B. 共和与联邦相统一

C. 分权与制衡相统一

D. 集权与分权相统一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