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秦国面临怎样的形势和政治环境,为此商鞅提出怎样的改革措施来解决这一疑难问题?这一措施对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

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结果如何?并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1)①形势与环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 ②措施:军功爵制(军功授爵制度) ③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宗室地主势力日益衰落,使新兴的军功地主成为秦国统治阶级的主要支柱 (2)原因: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经济实力,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 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秦国的政治威望,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使秦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了优势。 措施: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经济上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得出,当时秦国面临的形势和政治环境就是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而由于建国时间晚和地理位置偏远,此时国势衰微的秦国尚不被中原诸国所看重。第二小问措施,秦国商鞅变法的政治和军事改革举措为本题主要考查点。第三小问冲击表现,就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实行军功爵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一方面是传统的世卿世禄旧贵族的日益衰落,另一方面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功贵族的崛起。 (2)第一小问原因,商鞅吸引三晋之人前来,一方面是为开发地广人稀的秦国土地以增强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来确保争霸战争的胜利,另一方面也是较为客观分析了秦国地广人寡和三晋之地地狭人贫的现实状况。第二小问结果,依据所学,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分析得出,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秦国的政治威望,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使秦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了优势。第三小问措施,该问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那些“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的变法举措:政治上,废分封行郡县,确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正式废除井田制,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文化上,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所有这些都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历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是一个包含时间、空间和人类活动的概念,因此与历史有关的工作都必须在特定的坐标系参照下进行;历史又是一个包含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概念,所以史学研究必须围绕这些层面或维度来展开。

—《历史观念、历史书写与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有关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史实明确,逻辑清晰,表达流畅)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受到双方政治和世界局势的影响,同时也对双方及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黑船来航”事件深深地刺激了日本的民族情感,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他(高杉晋作)希望从邻国的身上找到答案。1862年他乘千岁丸号到达上海……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攘夷派急先锋。

—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日本刚刚开国,就希望从邻国身上得到“补偿”,迫不及待的加入西方大国扩张行列。吉田松荫曾露骨的讲到:“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中国)。”

—《大国崛起·日本》

(1)根据材料一,简述晚清局势对日本人士的双重影响。19世纪后半期,日本是如何从邻国身上得到“补偿”以“养国力”的?

材料二: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八年中,中国军队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役1117次,11位上将,34位中将,99位少将阵亡,320万陆军战士战死沙场。5000空军魂归长空,海军全部打光。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再次向全体抗日将士致敬!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引自《历史上的今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材料三:在中古史上,日本长期向中国学习,如日本的大化改新,推动了日本的封建化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华文化圈中有机组成部分……从近代以来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

—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以来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景。

 

查看答案

卢梭认为,分权是对人民主权法则的反动,分走了本应完全属于人民的权利,制约了本应至高无上的人民意志。由此看出卢梭思想中

A. 强调民主与法治原则

B. 践行社会契约

C. 主张直接民主

D. 反对分权学说

 

查看答案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 洋务思想

B. 实业救国思想

C. 三民主义思想

D. 社会主义思想

 

查看答案

凯伦·阿姆斯特朗在《轴心时代》一文中认为:800BC年至200BC年之间,尤其是600BC—300BC间是人类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古希腊的先哲和中国先秦百家诸子几乎同时都把关注的目标转向了

A. 宗教神学

B. 自然哲学

C. 社会现实

D. 民主与科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