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构建稳定、安全的社会,他们致力于

A. 经济大规模国有化

B. 积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C. 加强区域经济发展

D. 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1934年的5月的风暴打击,在一个新大黑暗时代的影响尤为深远。5月9日,从蒙大拿和怀饿明吹来的尘土在地面上飞旋着,被强劲的高层的风带着,向东南的南北迭科他两州吹去。更多的尘土被吹入气流中,直到35000万吨尘土飘向东部美国的城市地区为止。那一天下午的晚些时候,风暴到达了迪比克和麦迪逊,到了晚上,1200万吨尘土像下雪一样覆盖了芝加哥——城里平均每人4磅。……在大西洋上仍然有船只,有些在海岸300英里以外,在随后的一天或两天里发现甲板上有尘土。

——摘编自唐纳德·沃斯特《尘暴》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0年5月,美国通过霍莱一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平均提高约40%。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30年代的关税战。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60-100%。此外,法国采取“输入限额制”,德国创立“以货易货”的外贸制度,为其他国家所效法。1934年的世界贸易额降到1929年的34%。在维护世界信贷货币体系方面,金本位制客观上起着维系和支柱作用。但是1931年9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从而刺激了出口,抑制了进口。这一新经验很快为其他国家所接受,4个月里有15个国家先后放弃金本位制,于是世界货币体系瓦解。1933年6月12日—7月27日,美、英、法、德、意、日等66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在关税与贸易问题上,美国主张各国将现行进口税降低10%,英国则要求各国先把关税调到均等水平再降税率,结果美英方案均未通过。在稳定货币问题上,英、法、意等国坚决要求美国稳定美元,但美国为提高国内商品价格挽救本国经济,坚决拒绝稳定美元,结果双方陷入困境,7月27日修会后再也没有复会。

——《20世纪世界史》

材料二经济风暴的另一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害国际关系的程度。……1933年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就是一次使人惊恐的大失败,“经济上的独立”即经济上的自给自足逐渐成为通常公认的民族目标。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为裁减军备所作的种种尝试逐渐停止,让位于各种大规模地重整军备的计划。这时正在积聚起来的武器装备必然迟早会得到使用,但使用它们还需要有某种理由;“生存空间”便是最明显的理由。这是希特勒新创的术语,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日本的军事领导人也使用了与此类似的说法和论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召开的背景及主要宗旨。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失败的原因,说明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19世纪30年代,普鲁士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猛烈抨击了英国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和“世界主义”政策,极力反对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他还认为,财富的生产比财富本身重要得多。这主要反映了李斯特

A. 更关心德意志的工业发展

B. 是一个重商主义经济理论的拥护者

C. 支持资产阶级政府干预经济

D. 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刻反思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对该民谣理解正确的是

A. 美国经济出现永久性衰退

B. 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得到解决

C. 资本主义制度彻底崩溃

D. 1929—1933年经济政治危机爆发

 

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 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B.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 整顿金融,恢复信用

D. 社会立法,保障改革

 

1929—1933年,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在此期间37000英里的公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成、国家公园增长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水坝于1930年动工等等。胡佛总统的这些做法

A. 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 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

C. 体现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D. 赢得了美国民众广泛认可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地批评。这些现象出现是由于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②资本主义出现危机急需调整

③计划经济推动苏联迅速发展

④农业集体化存在着严重弊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美国大萧条期间,一直销售平平的口红等低端消费品不仅销量未减,反而有所增加。经济 学家把这种经济低迷时部分行业逆势上扬的特殊经济现象称为“口红经济”。这一现象

A. 表明胡佛政府的对策已经失败    B. 体现女性危机中还能淡定应对

C. 反映人们寻求慰藉的心理需求    D. 说明新政刺激消费已初见成效

 

自2008年9月底以来,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股市强震,已让各国投资者对经济和股市的信心降至历史低点。不过,学者们普遍认为,虽然此次金融危机的传播途径、影响范围跟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颇为相似,但不会引发经济大萧条。因为人类不会再犯那次大危机中所犯的错误。当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所犯的错误”是

A. 纷纷采取国家干预措施

B. 纷纷削减政府开支,组织救济

C. 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D. 都走上对外侵略的战争道路

 

1929年上台的胡佛是一位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美国英雄”。他在竞选演说中对人民许诺,“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但在随后到来的经济危机中应对无力,从而使他的诺言成为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他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政策是

A. 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B. “自由放任”政策

C.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 加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阿诺德·J·汤因比的上述言论主要基于

①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遭到极大冲击

③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走进了死胡同

④与西方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初步成果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对柯立芝上述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压制民意,破坏民主制度

B. 反对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C. 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 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1929年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迅速波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这是因为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

B. 美国向其他国家倾销商品转嫁危机

C.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被削弱,严重依赖美国扶持

D. 美国为应付危机撤回大量对外投资,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

 

为什么1929年的经济危机会从美国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A. 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B. 美国的产品在世界各地销售

C. 资本主义世界共同拥有股票市场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连成一片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很多人空前绝望,甚至有人说“世界末日已经来临”,原因是

A. 危机导致美国政治动荡

B. 美国工业生产严重下降

C. 寻找不到摆脱经济危机的出路

D. 国际关系恶化

 

前总统胡佛在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评论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他的话主要是针对这一法令

A. 剥夺了美国公民的权力

B. 规定民主党是美国唯一合法政党

C. 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手段调整工业生产

D. 国家对农业进行了调整

 

30年代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机遇,其含义是

A. 各国乘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资本主义

B. 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C. 更多地运用科学技术

D. 迫使政府内部调整,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1929年,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席卷美国。下列不属于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的表现是

A. 银行倒闭

B. 企业破产

C. 农产品价格猛涨

D. 失业人数激增

 

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面前,美国胡佛政府采取了一些反危机措施,但都无济于事。这是因为

A. 胡佛继续执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 罗斯福率领的民主党的抵制作用

C. 美国人民受危机打击严重,已完全失去信心

D. 美国人民不适应胡佛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牛奶白白被倒掉,玉米当作木柴烧。富人发疯去上吊,穷人饿得嗷嗷叫。”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B. 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C. 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D.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929年10月,一场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的经济危机,在美国本土爆发。这场危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激化

②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③贫富悬殊

④狂热的股票投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胡佛总统之所以被美国选民抛弃,是因为

A. 他是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

B. 他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加剧

C. 他提出的竞选纲领不得人心

D. 在他总统任期内发生了经济危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土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 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

材料三: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 光绪帝《定国是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二、三,明治天皇和光绪帝的改革谕令表达了相同的自身的利益诉求。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俄日中三国的改革在近代化道路上各自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及其它们的局限性,说明了近代化发展进程的什么特点?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仁宗在位中期,部分士大夫针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发起一次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的主要领导者为范仲淹。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正直,受到士大夫的推崇,遂与韩琦、欧阳修等人结成改革派集团。庆历三年,此集团而提出限制官营恩荫人数,或加以考试,合格者始授官。针对当时官员磨勘(考核官员的升迁)手续较为简易,范仲淹提出对磨勘进行严格管理,按政绩升迁,改变论资排辈之弊。在地方,委各路官员以更大权力,同时精选监察官吏,负责甄别州县官吏善恶,不任事即予罢黜。上述改革措施刚一出台,即遭到极大阻力,在反动派激烈攻击下,改革集团被贬出朝。“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而终 

—整理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的影响及其“昙花一现”的原因。

 

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宜言书中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材料说明

A. 孙中山已有“五族共和”的思想

B. “排满”始终是民族主义的核心

C.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认识较混乱

D. 孙中山将民族平等与反专制结合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条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符合此观点的思想有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中体西用

③维新变法思想

④民主共和思想

⑤民主与科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⑤

D. ③④⑤

 

《西方文明史》写道:“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形成这一“共识”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 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C. 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打击    D. 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

 

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A. 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 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 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 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