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直接源自

A.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不断革新

B. 各国的生产和销售连为一体

C. 世界市场的日益扩大

D. 世界各种文明的交流更为密切

 

“它在塑造历史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至少在过去的500年间,它充当了使世界走向一体化的力量”。“它”是指

A. 国际贸易

B. 工业革命

C. 通信技术

D. 世贸组织

 

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12月12日报道,WTO日前的一份专家小组报告指出,欧盟对中国输欧螺丝和螺栓采取“一刀切”国别关税的做法,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这说明

A. 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已经实现

B.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C. 欧盟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D. 世贸组织在规范世界贸易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积极努力,使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是因为

A. 此举符合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B. 此举符合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要求

C. 此举有利于防止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D. 此举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2003年11月,世贸组织总干事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正从世界第五大贸易国转变为第四位,很可能会上升到第三位。我刚刚得知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已居世界第三位,仅在美国、德国之后。”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 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B.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

C. 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D.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受益远远高于美、德

 

2008年4月1日,意大利米兰击败土耳其的伊兹密尔,赢得了2015年世博会的主办权。50年前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了二战后的第一个世博会,你推测下列各项中属于布鲁塞尔世博会主题的是

A. “人类、自然、科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理念

B. “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提醒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

C.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揭示人类已经进入城市化时代

D. “科学、文明和人性”;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的和谐共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解决温饱需要130亿美元,而欧美每年饲养宠物的支出为17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妇女正常生育需要120亿美元,相当于欧美妇女每年购买香水的费用;1975-1997年发明治疗热带传染病新药仅有13种,而同期却发明了1223种减肥新药.”上述这些材料表明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巨大

②全球经济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

③只要发达国家实行节约就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④加快发展中国家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的标志是

A. 1994年关贸总协定部长会议的召开

B. 1993年乌拉圭回合谈判

C. 1995年1月起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

D. 1986年意大利首先提出建立一个多边贸易组织的倡议得到响应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

A. 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B. 加剧了业已存在的各种问题

C. 丧失了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    D. 挑战和机遇并存

 

近年来,油价涨跌成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就成品油价格调整答记者问时指出,“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这表明

A. 世界经济发展呈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

B. 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C. 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

D. 世界经济发展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种喷气飞机在美国华盛顿州和日本设计,在西雅图装配,尾椎来自加拿大,特殊的机尾部分来自中国和意大利,引擎来自英国。”由这段资料,我们不能得出哪一结论?

A.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强

B. 国际分工正在往纵深发展

C. 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国之一

D. 资本、商品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地流动

 

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

B.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C.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是对立的

D. 与知识经济相互推动

 

1945年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长期以来按各国的出资额度大小决定投票权,而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一般首先争取达成一致意见,当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则执行一国一票的表决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持续衰退    B. 国际经济秩序发生根本转变

C. 发达国家塑造全球责任形象    D. 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得到加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尽管未在西方发达国家贯彻到底,但却要求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行,即开放市场,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和企业私有化,支持全球性自由贸易等。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在于

A. 缓和同发展中国家的紧张关系

B. 使发达国家摆脱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C. 便于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控制

D. 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遇到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主要原因有

①两极格局的结束及市场经济被广泛接受

②世贸组织的仲裁使各国不再有经济纠纷

③跨国公司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④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取代关贸总协定,这一变化主要推动了

A. 世界贸易体系规范化和法制化

B. 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C. 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

D. 消除贫富差距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苏联)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二……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

材料三伴随着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蔓延,社会日益动荡。……苏共的分裂趋势日益严重,领导层内部斗争不断加剧,人事变动频繁,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于半瘫痪状态。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效怎样。

(3)材料三中提到的三个口号,是根据戈尔巴乔夫的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这种理论的根本错误在哪里,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了‘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区收购小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面粉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要按这种途径进行?

(2)斯大林认为,苏联产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途径?

(3)据材料二、三分析,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苏联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分别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这反映了苏联

①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④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④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指出:“我们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以上材料表明

A.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权宜之计

B. 列宁这样做是要使俄国倒退到资本主义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资本主义

D. 新经济政策延缓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 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D. 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有苏联(俄)领导人认为实行某项经济政策,“结果就会在一定的……自由贸易的基础上,使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复活。”该评论针对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工业改革的措施不包括

A. 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B.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C.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D.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评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B. 没有冲击斯大林体制,只具有消极作用

C.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D. 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改革效果不大

 

关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

B. 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C. 经营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

D.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改革陷于停滞的主要原因是

A. 将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方面,人民生活改善不多

B. 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

C. 大国沙文主义和对外扩张政策

D. 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A. 由苏维埃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

B. 在一定范围内恢复了资本主义

C. 经济建设依靠广大工农劳动群众

D. 在经济建设中以计划经济为主

 

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主要是

A.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B.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结果

C.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结果

D.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结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曾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最重要的成果是

A.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B. 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 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D. 遏止了苏联的衰败趋势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