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苏联)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苏联)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二……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

材料三伴随着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蔓延,社会日益动荡。……苏共的分裂趋势日益严重,领导层内部斗争不断加剧,人事变动频繁,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于半瘫痪状态。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效怎样。

(3)材料三中提到的三个口号,是根据戈尔巴乔夫的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这种理论的根本错误在哪里,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1)①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都未达到预期目标。 ②原因: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等。 (2)①改革使苏联的国民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②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放慢,经济发展呈停滞和下降趋势。 (3)①彻底否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即没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②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造成党的分裂,削弱了党的领导地位和政府的控制能力,社会陷入混乱状态,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解析】(1)由材料“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可以归纳为: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都未达到预期目标。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原因是: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等。 (2)由材料“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勃列日涅夫改革要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改革使苏联的国民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放慢,经济发展呈停滞和下降趋势。 (3)由“根本变革”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彻底否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即没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由“苏共的分裂趋势日益严重,领导层内部斗争不断加剧,人事变动频繁,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于半瘫痪状态。”,可以答为: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造成党的分裂,削弱了党的领导地位和政府的控制能力,社会陷入混乱状态,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了‘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区收购小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面粉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要按这种途径进行?

(2)斯大林认为,苏联产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途径?

(3)据材料二、三分析,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查看答案

苏联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分别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这反映了苏联

①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④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指出:“我们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以上材料表明

A.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权宜之计

B. 列宁这样做是要使俄国倒退到资本主义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资本主义

D. 新经济政策延缓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

 

查看答案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 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D. 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查看答案

有苏联(俄)领导人认为实行某项经济政策,“结果就会在一定的……自由贸易的基础上,使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复活。”该评论针对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赫鲁晓夫改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