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大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 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 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C. 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 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 没有从根本上改革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B. 对外扩张使国家陷入困境

C. 个人专断,政治生活僵化

D. 执政后期思想保守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 斯大林执政时期

B.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C.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D.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 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 苏联政局动荡

C. 西方和平演变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曾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最重要的成果是

A.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B. 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 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D. 遏止了苏联的衰败趋势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关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能体现赫鲁晓夫“蛮干”的选项是

A. 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批判

B.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 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运动

D.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赫鲁晓夫执掌苏联时,在1957年,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在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在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A. 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 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C. 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 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据统计,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1倍、0.54倍。这说明

A.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 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 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

A. 列宁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罗斯福

 

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这一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二战以后,“福利国家”在西欧日渐完美,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这样的“福利国家”必然占用相当大的财政预算,而人民对福利政策不仅已经习惯,而且不嫌其多,只嫌其少。至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病已明显化。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高新科技的投入。

(摘编自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1)根据材料,概括“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日渐完善的主客观条件,并揭示“福利国家”遇到的难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一些新兴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等投入大量资金,如美国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达175亿美元。美国还通过国家力量扩张国外市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为了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实行补贴。

——《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为稳定政治和经济,先后实施了8个国有化法案,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国内运输业、电力工业等国有化。至1951年,国有化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约有200万人在其中就业。

——《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耶金等《制高点》

(1)根据材料一、二,美、英两国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各采取了什么策略?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主要经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再一次调整发展模式的。根据材料三,概括其调整的主要原因。

 

1979,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后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四是打击工会力量,限制罢工。据此可知,撒切尔夫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A. 经济发展缓慢,通货膨胀严重    B. 物价持续下滑,失业人口剧增

C. 工人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    D. 经济增长过快,政府开支巨大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在1930年代关于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论战中败下阵来,从此他散失了一流经济学家的地位。不过,后来,作为凯恩斯主义坚定的反对者,他本人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经济学说再度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据此推测,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年代最有可能是

A. 1940年代    B. 1950年代    C. 1960年代    D. 1970年代

 

恩格斯提出,为了避免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大企业的破产造成的崩溃”,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并且他认为“现代国家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这说明

A.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已经出现

B.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指导性

C. 恩格斯注意到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D. 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已经消除

 

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提出“伟大社会”施政纲领。国会据此通过了包括“向贫困宣战”“保障民权”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立法四百多项,将战后美国的社会改革推到了新的高峰。通过这一努力美国

A. 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C. 发展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 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里根政府时期通过的《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规定,联邦政府向州政府的33个教育方面的独立拨款项目合成一个简单的整笔拨款,并允许联邦政府以20页的管理要求取代667页旧的管理要求。这一规定

A. 试图缩小联邦政府的权力

B. 消除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C. 试图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D. 扩大了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曾提出:“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对此,以下最具借鉴意义的是

A.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 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

C. 英美的“混合经济”    D. 英国“新经济”模式

 

二战后,法国加大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以实现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列项中不属于法国政府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 确定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

B. 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

C. 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D. 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

 

1950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将退休工人养老金平均增加了77.5%,1952年又增加12.5%。美国的上述举措意在

A. 扩大社会保险以缓解经济危机

B. 缓和社会矛盾以促进社会发展

C. 稳定社会秋序以对抗苏联等国

D. 规范保险行业以赢得大众好感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一套自我调节机制,主要表现在(   )

①推行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

②改革社会制度

③实行计划经济

④政府对经济加强宏观管理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④

 

“二战”后西方国家努力修补资本主义社会缺陷,尤其是所有权方面的“人民化”与社会制度上的“福利化”。其中“人民化”带来的显著变化是(   )

A. 国际格局的改变

B. 社会结构的变化

C. 意识形态的剧变

D. 议会民主制颠覆

 

20世纪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对“滞胀”的含义,理解准确的是

A. 生产停滞与生产发展迅速交替

B. 经济发展滞缓,社会革命一触即发

C. 经济发展滞缓,与通货膨胀并存

D. 经济危机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1981年1月,年已70的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就任美国第40任总统,他没有学过经济专业,却在最危难的时候带领美国走出“滞胀”泥潭,“里根经济学”成为世界经济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学说。下列经济措施最有可能属于“里根经济学”的是

A. 增加福利投入

B. 发展“混合经济”

C. 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奉行自由主义

 

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可见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止社会两极分化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

B. 维护人民利益,显示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通过实行民主社会主义,缓和阶级矛盾

D. 提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持续发展

 

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现代福利国家产生于19世纪中叶

B. 二战中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

C. 罗斯福新政中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

D. 到80年代,福利国家得到更大的发展

 

西欧国家二战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 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

B. 提高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发展

C. 实行社会保险制度,巩固社会秩序

D. 实行民主社会主义,缓和矛盾,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使得资本主义国家获得过哪些发展阶段(    )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②摆脱1929~1933年经济危机 ③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黄金时期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

 

有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这说明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A. 政府减少了经济干预

B. 能够彻底克服经济危机

C. 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

D. 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新经济。其特点不包括

A.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B.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C. 以重工业为核心    D. 以全球化为背景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自本,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这反映出的是西方发达国家

A. 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

B. 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竞争

C. 培养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

D. 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