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5月21日,英国外交部常务次长范西塔特在备忘录中写道:“如果我们持久地与次要的独裁者(指墨索里尼)不和,我们就永远不能与首要的独裁者(指希特勒)妥协,甚至不能同他安全共处。”从这段材料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不包括

A. 英国不认可德意两国的法西斯制度

B. 英国特别防范德意法西斯势力结盟

C. 英国特别重视与意大利的双边关系

D. 英国当时有意全面遏制法西斯势力。

 

《全球通史》记述意大利准备侵略埃塞俄比亚时写道:“墨索里尼在拿定主意后,就立即决定采取行动。因为他认为当时外交形势对他很有利。”当时的“外交形势”是指

A. 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B. 英法听任希特勒公开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C. 西班牙佛朗哥将军发动反对共和国的叛乱

D. 英法默认德国侵占奥地利

 

图所示战争由于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的广泛参与,被称为小二战。在这场战争中

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发展到了顶峰

德、意派出大量军队直接参战

苏联派出国际纵队同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

美国商人向叛军供应了大量燃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希特勒为“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而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纳粹党的一党独裁

B. 正式确立战争经济体制

C. 公然撕毁《凡尔赛和约》

D. 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

 

二战之前,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都发生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局部战争,但未能遏制二战的爆发。下列对这一结局出现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国力量弱,且各自为战

B. 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C. 德意日法西斯结成了同盟

D.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说:“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英国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哪一个国家”。对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理解错误的是

A. 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大陆

B. 实质是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保持英国的霸权地位

C. 外交上的表现是“离强合弱、扶弱抑强”

D. 让英国和欧洲国家保持势力均衡,防止任何有野心的国家称霸

 

正如英国军事家富勒所说:“世界上最强大的法国陆军对峙的不过26个德国师,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背后静静地坐着,眼看着一个唐·吉诃德式的英勇的盟国被人消灭了。”法国的这种行为的实质是

A. 奇怪战争

B. 绥靖政策

C. 明哲保身

D. 祸水东引

 

《慕尼黑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捷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英法保证捷新边界不受侵略;当捷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已告解决时,德意也将对捷提供保证。由此可知《慕尼黑协定》的实质是

A. 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

B. 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

C. 维护德国利益

D. 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好心肠”实为英国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安全

B. “恶人”主要指德意日法西斯力量

C. 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二战”的重要史料

D. 丘吉尔的言论揭示了“二战”爆发的根源

 

“此时此刻,为了自卫,只有自由派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暂时携手,起来合作迎战,方才挽回了民主的一条小命”。文中“自由派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携手迎战的是

A. 同盟国

B. 协约国

C. 法西斯

D. 恐怖主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图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用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影响如何?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

 

据统计,1916年中国的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仅占244%,至1934年已上升到406%。在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当时政府财政收入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高达60—70%。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南京国民政府废除苛捐杂税

B. 关锐收入在逐年增加

C. 国民政府实行关税自主政策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以差序格局为特征的社会,一是血缘差序,即按照血缘远近决定亲疏程度的社会法则;二是等级差序,即社会地位的高低阶梯。带来这种差序格局的根源在于

A.宗法制度根深蒂固

B.农村聚族而居相对封闭的分布特点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传统中国社会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这种“解体”主要是指

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

B.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 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取代

D. 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且日益商品化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 五四运动时期    D. 国民革命时期

 

1927~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段较快的发展期。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是

A. 全面抗战的需要

B. 国民政府推出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

C. 国共合作的推动

D. 西方列强完全放弃对华的经济侵略

 

“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这是近代有人对轮船招商局评论。对该局作用理解最正确的是(  )

A. 大大推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B. 扭转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改变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出超格局    D. 打破了列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

 

下表反映的是1895年与1913年中国进出口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  )

A. 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B. 贸易逆差得到扭转

C. 民族工业发展落后    D. 经济逐渐丧失独立地位

 

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和广西。材料表明

A. 抗战客观上促进了国统区经济迅速发展

B. 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 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 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实业救是近代社会的进步思潮,受此影响,甲午战后兴办的企业是

A.机器厂                B.继昌隆缫丝厂

C.贻来牟机器磨坊            D.大生纱厂

 

近代化就是近代的资本主义化,核心是工业化。根据这一核心,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这体现了当时

A.重农抑商的要求                      B.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工商食官的要求                      D.抑制土地兼并的要求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17世纪以后中国人口激增的原因不包括(  )

A. 农耕经济的繁荣

B. 政局的相对稳定

C.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D. 科技水平的提高

 

有学者分析到中国古代某一土地制度时说“封建时代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土地为封建贵族所专有。”这一土地制度是指(  )

A.井田制                  B.地主私有土地

C.君主私有土地           D.均田制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长期实行开放的外贸政策    B. 主要目的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C. 政府对外贸事务基本不管    D. 外贸税收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 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 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清初《扬州竹枝词》中写道:“乡音歙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半是新城半旧城,旧城寥落少人行。移来埂子中间住,北贾南商近识名。”材料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有(  )

①商业繁荣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④农村集市出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明朝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与此无关的是(  )

A. 是“经世致用”思想推动的结果

B. 是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 跟当时的对外贸易有关

D. 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有关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