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对外贸易中各国所占比重(%)。以下对表格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国别

输入

输出

1868

1888

1896

1906

1913

1868

1888

1896

1906

1913

英国

33.4

24.0

21.1

18.4

16.5

61.8

18.1

8.6

5.6

4.1

日本

3.6

4.6

8.2

14.3

20.4

1.3

3.9

8.7

14.1

16.2

美国

1.1

2.5

5.6

10.4

6.0

9.5

9.7

8.5

10.9

9.3

俄国

0.1

0.4

1.1

0.1

3.8

1.2

7.9

11.4

7.9

11.1

法国

-

-

-

1.0

0.9

-

-

-

10.7

10.1

德国

-

-

-

4.0

4.8

-

-

-

2.4

4.2

其它各国

2.8

5.5

7.1

8.3

8.1

7.7

17.5

17.5

10.7

12.3

 

 

A. 英国所占比面下降反映出英国失去世界求霸主地位

B. 日本所占比重上升主要源于《辛丑条约》的签订

C. 美俄法对华贸易逆差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D. 各国对华贸易比重的变化实际反映了实力的消长

 

清代的地方官员绝对不被允许在自己的出生县份乃至省份服务,也不能与其亲威乃至同省乡亲同时在相辅或相近的位置上任职,这种制度性规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 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B. 有效实现权力制衡

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有学者研究古代夜市时,引用了东汉应劭《风俗通》的一段记载:“夜籴,俗说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无人也。今乃夜籴谷,明痴呆不足也。凡斯不敏惠者曰夜籴。”对此,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A. 材料中“夜籴谷”的记载,明确证明东汉已经出现了夜市

B. “夜籴”是一种俗语,不能作为东汉已经出现夜市的证据

C. 结合上下文,“夜籴谷”更多是一种假设而非真实的存在

D. 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详加考辨,并结合多种材料综合考虑

 

先秦时期,寻常人家都是一日两餐制,三餐制最早是周王的特权,到战国时贵族大多实行三餐制。隋唐时期,三餐制在民间普及。但直至清末,两餐制的传统仍在北方部分地区保留。这反映了古代饮食制度

A. 受物质条件与社会习俗制约

B. 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

C. 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

D. 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管子·任法》中记载:“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法律的主要功能是要约束民众的行为

B. 其中蕴含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C.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人民利益的保护

D. 法实质上是君主进行统治的有力工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坚持要求萨尔盆地归并法国。对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可以把德国的殖民地剥夺,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结果还是平等的;如德国觉得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它时时可以对征服者进行报复……为了这些理由,所以我坚决反对超出必要的范围把德国人民从德国统治下割给别国。”

材料二克里孟梭复文:“假使必须对德国表示宽容,那么应该给它在海军和殖民地上得到满足,并让它扩大商业势力范围。”

(1)材料一中,劳合·乔治主要反对什么?他的理由是什么?

(2)劳合·乔治表示反对的实质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中,克里孟梭复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英法对德态度有何异同?

 

识读下列两幅历史图片:

图一德国人游行反对《凡尔赛和约》

图二五四运动时期的上海街头

请回答:

(1)图一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哪一问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图二中的情景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景体现了哪些主要矛盾?

(3)综合上述图片和问题,简要说明凡尔赛体系的主要局限性。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陆军元帅福煦说:“这不是和平,这只是20年的休战。”此话的含义是指凡尔赛体系

A. 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

B.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尖锐

C. 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

D. 美国与日本争夺中国山东矛盾的尖锐

 

有人说“巴黎和会虽然播下了战争种子,但这个种子能否发芽还要看是否有合适的国际条件”,而最能提供这样的条件的是

A.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宰割

B. 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C.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D.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和会的开幕式上,作为东道主的法国总统发表了如下演说:“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凡尔赛宫)里。由于它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材料中“生于不义”是指代

A. 普法战争

B. 英法七年战争

C. 反法联盟干涉法国大革命

D. 法俄联合对奥作战

 

一战后有两个国家没有批准巴黎和会通过的《凡尔赛和约》:一个是没能达到领导战后世界目的的美国,一个是主权遭受严重践踏的国家,这个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日本

D. 中国

 

《和平大使》一书评述说:“英国的根本利益在于防止德国的崩溃,只要德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欧洲就能或多或少地保持均势。”英国在下列事件中的态度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①巴黎社会

②对德赔款问题

③洛迦诺公约

④华盛顿会议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919年,意大利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在巴黎和会上,意大利主要的要求是

A. 希望扩大自己国家的领土

B. 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

C. 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

D. 夺取德国太平洋上的岛屿

 

1919628日,《凡尔赛和约》在巴黎签订。法国元帅福熙听到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福熙此话的含义主要是指巴黎和会上(  )

A. 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

B.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宰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C. 美国与英、法争夺国联领导权势不两立

D. 美日为争夺中国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有位外交官参加一次国际和会,原本期望大会能对战费、领土等议题作出公正明智的处置,但会中的决议却令他失望。他表示:许多代表运用诡辩掩饰他们的报复行为;强索巨额赔款;又屈从于强权,不能公正处理领土问题。这位外交官批评的是

A. 维也纳会议中,战胜国对拿破崙的安排

B. 凡尔赛和约中,协约国对同盟国的处置

C. 慕尼黑会议期间,希特勒对捷克的胁迫

D.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对事件的处理

 

“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对德国人而言,最苛刻的制裁可能是

A. 德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B. 限制德国军备

C. 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D. 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

 

1919年,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出席了巴黎和会,在和会上可能看到与中国五四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A. 日本迫使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B. 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

C. 北洋政府没派代表参加巴黎和会

D. 日本出兵占领山东的租借地

 

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德国被迫(  

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

划定莱茵河西岸50千米内为非军事区

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

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学者威格在《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一文中指出: 在凡尔赛达成的和平曾被 威尔逊梦想为是整体的和平与持久的和平,其实不然,它是不完全的和平。以下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列强继续争夺世界霸权    

B.各国矛盾没有根本上解决

C.国际联盟维护和平作用有限

D.美国国会不批准《凡尔赛和约》

 

19181222日陈独秀评论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的屡次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91954日他又评论说: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陈独秀有关巴黎和会的上述评论,其前后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遭到反对

B. 美国同意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C. 列强签署《凡尔赛和约》,中国外交最后失败

D. 美国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

 

下面是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的代表所说的话:

甲: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得听我的。

乙:借给我钱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儿!

丙: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

丁: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

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甲是美国的打算    乙是英国的打算    丙是英国的打算  丁是德国的打算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在巴黎和会期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这段材料说明

①英国反对缔结处置德国的和约

②英国认为《凡尔赛和约》是不公正的

③劳合·乔治预感到德国复仇主义者的威胁

④《凡尔赛和约》将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激化

A. ①②④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葡萄牙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材料二18——19世纪的欧洲流行这样的说法:“Steam叔叔是英国人”(Steam此处既是人名又是蒸汽机的意思)。

材料三1919年12月23日,美国人乔治到芝加哥邮政大厦给远在华盛顿的妈妈拍了一份电报:“亲爱的妈妈,我今晚将乘坐8点起飞的客机回家,与你共度圣诞住节!”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是什么?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中的发明产生了什么影响?英国率先兴起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次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3)材料三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哪些新技术成果?为什么说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的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些?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汉武帝时代起,史籍已经多见关于气候严寒的记录。如《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夏四月,陨霜杀草”……王莽时期严重低温的气候反常记录更为频繁。例如,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在公元前50年至公元70年这120年间,有关气候异常严寒的记载多达20余起……王莽专政时最为集中的10年中,大约7年都发生严寒导致的灾害……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王莽本人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

材料二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一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材料三武夷北苑,風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

——卞宝地《卞制军政书》

(1)根据材料一,从小农经济特点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自然灾害常常会导致中国古代政权的灭亡。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些“边际土地”的开发给当时清朝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各国通商之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二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票,引起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 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 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性质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中国试图赶上这次发展的机遇,但最终失败。”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太平天国运动

D. 洋务运动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在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陈争平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依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C. 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D.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据统计,19世纪70年代以前,洋纱市场仅限于华南各埠,但到70年代以后,扩展到了华北和内地各省,并深入到许多边远地区。洋纱深入内地反映了

A. 中国纺织业水平急剧下降

B. 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纺织

C. 我国居民普遍崇洋媚外

D.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据统计,美国1895-1904年间,在27个工业部门中,中小公司合并为一家大公司的合并公司数占整个部门的公司总数的75%以上的有20个部门,占50--70%的有6个部门,占25%以下的只有一个部门。这反映了美国

A. 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

B. 公司竞争日趋激烈

C. 公司规模扩大

D. 政府加强了对企业的干预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