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

A. 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B. 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C. 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 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顾炎武既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又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乾隆、嘉庆时的学者推崇其考据学之建树,而道光、咸丰时的学者则重视其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变化折射出

A. 学者重视近代科学技术

B. 政府的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C. 科举考试的内容发生巨变

D. 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有人认为:“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转型时期的“矛盾凸现”往往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所致。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

A. 实行“以工代赈”

B. 大力推行国有化

C. 建立“福利国家”

D. 发展“新经济”

 

1929-1932年,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多次通过有关扩大出口产品的生产和提高其质量的会议。党组织对及时履行出口任务加强了监督,逐月听取报告。苏联出口

A. 旨在在吸取大量外汇资金

B. 体现工业化成就突出

C. 促进社会制度空前对立

D. 缓和了苏联经济危机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是法国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特别是在19世纪50-60年代,法国工业总产值翻了两倍,钢铁产量大幅度增加,蒸汽机使用更加普遍,铁路建设尤为突出,总长度接近1.8万公里。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快法国基础学科研究的革新速度

B. 促进了法国民主制度走向最终确立

C. 实现了产业革命在法国的充分开展

D. 增强法国参与殖民扩张活动的实力

 

1684年,荷兰每磅中国武夷茶售价是80荷盾,1698年,售价是7.75荷盾,至1701年,跌至2.32荷盾。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东西方贸易日益萎缩.

B. 茶叶在荷兰遭遇滞销

C. 世界性市场初步形成

D. 商业革命的不断发展

 

1984年被称为“中国企业元年”,尽管中央文件明确鼓励私人创办企业,许多民营企业仍然挂靠在集体名下。如李经纬创办的“健力宝”品牌挂靠在佛山市政府名下,鲁冠球创办的“万向”集团挂靠在萧山市政府名下。这反映出

A. 传统发展理念仍需突破

B. 民营企业缺乏法律支持

C. 国有企业改革刻不容缓

D. 改革开放已经裹足不前

 

表格为中国1952~1957年《各产业社会劳动人数统计表》(单位:万)。据此可知,当时

年份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第一产业

17.317

17.747

18.151

18.592

18.544

19.309

第二产业

1.531

1.715

1.882

1.913

2.468

2.142

第三产业

1.881

1.902

1.799

1.823

2.006

2.320

合计

20.729

21.364

21.832

22.328

23.018

23.771

 

 

A.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城市化有一定发展

C. 第三产业一直持续发展

D. 农业发展陷入停滞

 

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不仅田禾大收,即芝麻、棉花皆得收获,是丰收的大好年成,然米价仍居高不下。这一时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人口出现急速增长

C. 经济作物的扩大    D.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唐初有诏令规定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增多,以进考第。”这一规定为了

A. 规范普通民众生活

B. 加强官员监督力度

C. 增加户口发展生产

D. 强化宗族维系作用

 

下图所示为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经济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变化趋势。该趋势对世界格局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B.欧洲加快了政治一体化进程

C.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

D.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

A. 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B. 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

C. 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

D. 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施行“缓和”外交政策。成功组织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顺利解决了欧洲边界问题和柏林危机问题。美国受困于越南战争,也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战略。这说明

A.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 “冷战”方式有了新内容

C. 美苏由对峙走向合作

D. 苏攻美守局面的形成

 

1926年3月13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一项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坚持“国民党与共产党人的战斗联盟”;谴责党由于在吸收工人时的“狭隘的宗派主义观点”而使组织发展缓慢。据此可知

A.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矛盾重重

B. 国共第一次合作已濒临破裂

C. 共产国际错误指导中国革命

D. 国民大革命出现的叛逆倾向

 

美国的法院采取双轨制,即联邦法院与州法院同时存在且万不隶属,州有对非联邦案件的终审权。但当涉及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诉讼时,当事人有权将案件一直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这体现了

A. 三权分立原则

B. 共和制原则

C. 对究法负责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汉代初年,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家资满10万(文帝时减为4万)可任郎官。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时即可由郎官中选用。这表明汉初

A. 商人入仕优化了官僚体制

B. 世卿世禄体制尚未被打破

C. 因长期战乱官员严重匮乏

D. 依政治需要选官形式多样

 

古代雅典通过陶片放逐法来打击民主敌人,公元前417年的投票,雅典人最初流放的目标似乎是阿克比亚德斯和尼奇亚斯中间的一个,但在投票之前,两人突然联合起来,最后流放的却是相对改要的许佩波罗斯。这表明陶片放逐法

A. 对威胁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

B. 成为打击敌人、维护民主政治的武器

C. 加剧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 成为排除异己、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

 

西周在封邦建国时,周王常通过与异姓有功的贵族联姻,形成甥舅关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这表明

A. 分封主体发生变化

B. 宗法关系扩展

C. 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D. 礼乐制度瓦解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依凭,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消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陈寅恪并非历史悲观主义者,但他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中,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失落不仅是由于其自身的停滞不前,也是由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造成的。……他充满了强烈的使命感,试图以自己的研究,为中国文化的再建与辉煌,寻找可行的途径。而隋唐和明清之交,恰是两个为传统文化带来不同发展状况的时代,一为繁荣,一为衰败。我们应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该是相当清楚了。

——摘编自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概括陈寅恪认为中国文化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寅格学术研究的特点。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进行了闪电式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发动进攻。至10日战争结束,史称“六·五战争”,即第三次中东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共占领了约6.5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确立了以色列在战略上的优势。但是,战争并未带来人们所期盼的和平,反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约旦河西岸问题、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以及戈兰高地问题等,都由于各方复杂的利益关系以及牵涉到政治、宗教、民族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而久拖未决。以色列战后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等地修建犹太人定居点和检查站等举动,激化了与当地巴勒斯坦人的矛盾,引发巴民众对以色列占领的更多暴力反抗。此外,地区极端势力的抬头也使有关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化。

——整理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特点及结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六·五战争”对中东局势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纪20年代末在中国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其初起时是乡村教育运动,主要参与者有美国归来的中国留学生,大专院校以及从事职业教育和平民教育的教育家和团体。由于中国农村经济的衰败,乡村教育运动很快转向乡村建设。1930年后,各种乡村建设试验区在各地涌现。乡村建设工作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国民党中央的重视。1932年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决定建立“县政建设试验区”,将民间的乡村建设和官方的地方自治相会合,1933年,乡村建设协进会的召开,使各地分散的乡村建设运动走向合作。虽然乡村建设运动在提高教育水平、改良农业、移风易俗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最终并未实现复兴农村经济的目的。不过乡村建设运动中广大知识分子“深入民间”,走与农民相结合的道路,其历史意义应于以充分肯定。

——整理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乡村建设运动发展演变所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钱移穆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英名曰革命。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围绕材料,请结合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基督教在西欧建立了神权统治。随着西欧经济的复苏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在14世纪城市经济比较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基督教文化的反抗,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开始,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十日谈》虽然讴歌了人性,但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是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他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整理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別概括薄伽丘和莎士比亚人文王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伽丘和莎士比亚人文主文思想的异同,并指出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1947年,新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伟大学毕业典礼上闸述他的欧洲复兴计划:“我们的政策不是针对国家或主义而言的,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而言。”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 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

B. 完全超越了意识形态范畴

C. 促进了美苏缓和紧张关系

D. 主要目的是控制西欧国家

 

著名喜剧大而卓别林曾在一次宴会上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当时人们不理解爱因斯坦主要是因为

A. 他利用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

B. 他否定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 相对论无法通过实验予以证实

D. 相对论的观点违背人们的常识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其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说:法国大革命前,“作为政治制度而言,封建制度已经消亡了,不过它依然是最庞大的民事制度”。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大革命前的法国已不存在封建制度

B. 封建制度深刻影响了法国社会生活

C. 启蒙运动未完成大革命的思想发动

D. 封建制度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851年,一位意大利贵族告诉英国经济学家纳索·西尼尔,“当我阅读西塞罗的书信时,我以为是在读你们的一位政治家的书信,因为所有的思想、情感和几乎所有的表达方式都是英国式的”,这反映了

A. 英国的历史由罗马的先例决定

B. 英国代议制借鉴了古罗马政体

C. 古罗马文化深刻影响英国政治

D. 罗马政治理论开创了欧洲传统

 

下图的漫画反映了湖州特区创立时社会上比较普遍的一种看法: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特区不又成租界了么?这种情况表明

A. 经济特区实际是租界的翻版

B. 世界局势变动影响改革开放

C. 改革开放需要加强思想解放

D.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1926年12月国民党广东省执行委员会各部工作报告显示,当年广东省国民党党员中农民党员约占40%,工人占23%学生占25%,商人不足10%。这表明

A. 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

B. 国民党获得了劳苦大众的有力支持

C. 广东省是开展国民革命的中心地带

D. 扶助农工政策在广东取得明显效果

 

清朝灭亡之际,无论满汉官僚士庶,几乎无人为清朝政府殉节自杀,出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 革命党人长期深人细致的反满宣传

B. 西方文化传播改变了传统道德观念

C. 《马关条约》使清廷的合法性丧失

D. 中华民国的建立符合世界历史潮流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