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大特点是 A、时间具有漫长性 B、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C、始终把工业化放在首位 D、偏重生产关系的变革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并存的经济成分有 ①自然经济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③洋务企业 ④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关于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给民族工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B、国政府统治下,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C、美国几乎完全垄断了中国的资本市场 D、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
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黄牛,到1947年却只能买到一个煤球,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B、美国商品的涌入 C、繁重的捐税负担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关于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在中国货币史上有重要地位 ②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 ③促进了物价回升 ④刺激了生产的复苏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中国人民在1915年兴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其直接原因是 A、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发展本国实业 B、日本在中国市场上大量倾销伪劣商品 C、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D、实行贸易保护提高国货市场竞争力
中国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出现于 A、甲午战争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抗战期间 D、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李福明办有一个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北京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面粉厂也被迫停业,这件事表明 A、清朝是一个没有法律的政权 B、外国资本主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C、封建势力反对一切外来事物 D、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4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 B、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C、他从一创业起就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夹缝中生存 D、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已知最早的近代民族工业发昌机器厂出现于 A、上海 B、广州 C、天津 D、厦门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近代”的含义,最重要的一点是 A、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采用机器从事生产 D、由私人投资兴建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表现是 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B、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西方侵略者控制中国海关 D、农产品的商品化
明清政府实行的海禁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C、封闭边界固守疆土 D、禁止国人出海、限制外人来华贸易
古代盐铁官营的制度始于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唐玄宗
下列不能体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的是 A、各地发展迅速、平衡 B、国内自由劳动力市场有一定规模 C、雇佣关系形成 D、以生产商品为主要目的
下列各项不是以“抑商”为初衷的是 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 B、“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清雍正帝) C、“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 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清雍正帝)
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B、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间的矛盾 D、减轻农民负担
中国古代,政府明确规定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 A、商朝时期 B、西周时期 C、战国时期 D、西汉时期
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水平的时期是 A、顺治 B、康熙 C、乾隆 D、雍正
唐代晚期,首创釉下彩绘,并且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的是 A、河北定窑 B、河南钧窑 C、长沙铜官窑 D、浙江龙泉窑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一著名诗句赞美的是 A、古代浙江的青瓷 B、江西景德镇的瓷器 C、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铜剑 D、走南闯北的“估客”(商人)
不属于宋代纺织业发展表现的是 A、棉花种植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B、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C、丝织工艺水平有新的提高 D、纺织业中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古代中国纺织原料最初使用的是 ①麻 ②葛 ③丝 ④棉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关于“匠户”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A、便利统治者征调各类工匠 B、该制度有利于发挥劳动者的创造性 C、该制度下,匠户无人身自由 D、元代“匠籍”须继承
下列符合小农经济特征的是 A、管理集中 B、男耕女织 C、自给自足 D、高度分散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 ②北魏 ③唐朝 ④明朝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东汉时,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使黄泛地区广袤的土地得以重新耕种的是 A、李冰 B、郑国 C、王安石 D、王景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 A、西门豹开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溉农田 B、西汉的关中的“井渠” C、李冰主持兴修的都江堰 D、郑国主持兴修的郑国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