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 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
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 这意味着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 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右图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著作《根》的书影。书中讲到18世纪60年代,西非少年昆塔在独自外出时,被白人抓走,与其他黑人一起被贩卖到美洲。上述情景反映了
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不包括 A.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B.美洲的烟草、中国的茶叶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C.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右图是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1552-1610)向明朝皇帝进贡的《坤舆万国全图》。该图绘制时间应该是在
C.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阅读有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009年12月7~19日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中心议题是“低碳、减排”。这恰好反映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的环保、应对灾害等科学、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古代似乎很早就开始了(环境保护方面的)“作制”“立政”。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古代很早就设立“虞”,据说在舜曾让“益”任此职。荀子指出:虞师的责任就是“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周礼》提到的有“泽虞”、“兽人”、“迹人”、“山师”、“川师”等管理自然资源的职官;《吕氏春秋》也提到“野虞”、“水虞”和“渔师”等类似的官名。 此外,人们很早就设定了相关的礼仪制度来规范相关的行为来使生物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除《国语》、《左传》提到的古制之外,《周礼》和《礼记》都有不少这样的条文……至迟在进入战国以后,人们还在礼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法律来确保生物资源得到保护。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有关这方面的最早法律是秦代的“田律”。这条法律见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内容如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瞙瞚(卵),毋□□□□□□(注:□表示字迹不清楚)毒鱼鳖,置瞤罔(网),到七月而纵之。维不幸死而伐绾享(即棺椁)者,是不用时。” …… 很明显,要有效地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古人很自然地要利用生物的上述特点来为自己的生存服务。换言之,适时的生产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于是“顺天时”的重要观念就产生了。其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只有顺时而动的生产措施有利于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发挥周围生态系统的产出功能。因此,古人认为只有顺天时,才能和天(自然)协调。而和自然协调好了才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古人将适应自然规律,进行相关的生产活动放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后来虽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减弱了对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依赖,但是,野生生物资源在保证人类生活资料的稳定供给以及维持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然生物资源在先秦时期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对之进行合理开发和采取合适的管理很自然就被提到古人的议事日程。 ——罗桂环《中国古代环保意识》 材料五: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有权过一种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份,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相互依存和密不可分的。 ——《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 (5)根据材料四,简述中国古代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重要措施?(6分)并分析古人朴素环保意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4分) (6)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古人朴素的环保意识与现代环保意识的主要区别,(4分)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区别产生的原因。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早在封建社会就已存在。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后,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左传》记载:“商不谋夏,夷不乱华。” ②乾隆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从今天的角度看,材料一中两个“夷”字含义有何不同?材料反映了乾隆帝怎样的民族观?(2分)
—《西方军事史》 [英] J.F. (2)结合史实说明“法国革命唤醒了法兰西的民族精神”。为什么把莱比锡战役称为“民族之战”?(2分) 拿破仑背负着“法兰西的民族精神”,却最终败于莱比锡的“民族之战”,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材料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又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梁启超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他于1902年2月—4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光明日报》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和目的?(4分)
材料四:“国家的安定,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是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我们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而作的奋斗,分析这一新型民族关系的主要作用。
(5)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抗日战争丰富了民族主义观念的哪些内容?(2分)而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人民在实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又取得了什么突出成就?(2分)
(6)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曾经说“和平是恐怖生出来的健壮的孩子”。此话生动揭示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特点。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恐怖威胁有利于实现和平 B.脆弱的和平会被恐怖所打破
在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中,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腐败的是 A.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B. 民主选举公职人员
D.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管理
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增加了近50%。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 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据此可知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
“就在瓦特和博尔顿对蒸汽发动机进行最后完善的时候,伦敦,一个50岁的学者正在对自己的文稿进行出版前的修订。这份文稿可以看作是一台特殊的发动机,一台思想的发动机,它将为人类财富的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位学者是 A.牛顿 B.达尔文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有①这里的一个党和几个党是指共产党和在野党②提出的方针是为了更好的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党派建设社会主义③提出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④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还组成了爱国统一战线。 A.①②③
B.①②④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重要后果是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这副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 A.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B.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势》中曾评说道:“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非特我中华学界之大观,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这种壮观的历史场面的出现,其历史条件包括 ①经济基础的变革 ②阶级关系的变化 ③对外交往的频繁 ④政治上的割剧纷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垄断”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孟子的这句话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 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中国”一词在出土文物中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又)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铭文表明西周开始出现国家 B.青铜器‘何尊’是由官府督造的
17、18世纪欧美许多国家爆发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英、美、法等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世界历史进入到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亚洲的侵略,亚洲各国人民奋起反抗,中国、土耳其等国取得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初步胜利,创建了新型的国家。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13分)
孙中山 (1)华盛顿、拿破仑、孙中山均为东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家,请分别用一句话概述他们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3分)
材料二:孙中山病逝后,有人发表《东西两国父》一文,倡言孙中山与华盛顿同为革命领袖……其精神、毅力、功绩,较之华盛顿有过之而无不及,理所当然应尊为“国父”。 (2)孙中山和华盛顿为维护本国的民主制度分别作了哪些努力?(4分)
材料三:1782年,华盛顿一位过去的部下刘易斯•尼古拉上校,给他写了一封长达7页的信,列举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将原因归咎于共和制度,然后劝华盛顿担任“国王”。他回信道“……我很难设想我有什么行为竟会鼓励你写这样的一封信,在我看来,这封信包含可能降临到我国头上的最大危害。如果我还有一点自知之明的话,可以说你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讨厌你的计划的人了。” 材料四: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他把他的法典带到他征服的国家里,这部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 ——恩格斯《德国状况》 (3)华盛顿和拿破仑在治国方略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
(4)你怎样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2分)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2000多年前东西方的两位哲人,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1) 材料一说明孔子的世界地位怎样?(2分)
材料二: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2)全世界的科学巨匠为什么会发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呼吁?(4分)
材料三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普遍的“善”时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亚里士多德(AriSlotle,前384—前322)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认为柏拉图理念论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又批评理想国家的设想,认为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
(4)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两人在思想和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转化成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节选 (1)据材料一,《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3分)
(2)请结合苏(俄)或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史实论证上述观点。
材料二 右图所示是美国《时代》杂志1985年某一期的封面。(杂志封面上的英文字为 (3)你认为该期杂志封面上的“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的说法对吗?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政治家,其中康熙帝、唐太宗、秦始皇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以卓越的领袖才能和超人的胆略智慧,创造出不同的业绩,分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问题:(12分)
下表是清朝康熙王朝的一份国库储备统计,从中能够等到的准确信息是
A.国家安定繁荣,库存盈余增加 B.商业贸易兴盛,贸易总额增加 C.国家内忧外患,军费不断增加 D.对外贸易发达,关税收入增加
《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刻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继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巩固苏维埃政府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庄重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下列句子有类似思想的是
B.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C.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当列宁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抓捕时,只有17岁。一个警察局长不解地问他:“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起来造反?年轻人,要知道你面前是一堵墙。你不是在用脑袋往墙上撞吗?”列宁藐视地回答:“是的,一堵墙,不过已经腐朽了,一推就倒。我们可以从上面跨越过去。”文中的“一堵墙”被推倒应该是在 A.二月革命中 B.七月事件中 C.十月革命中 D.国内战争中
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派人入藏册封五世班禅罗桑益喜为“班禅额尔德尼”,从此正式确立了“班禅额尔德尼”这个称号以及班禅在西藏的政教地位。康熙帝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C.巩固清廷对西藏地区的统治 D.宣扬自己对喇嘛教的崇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