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时马钧改进的翻车是用于 A.交通运输 B.耕地播种 C.鼓风冶炼 D.农业灌溉
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型风格相近 B、崇佛与反佛斗争激烈 C、 南北民歌风格差别不大 D、农学与地理学没有取得新的成果
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B.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广泛种植 C.南方出现更多的商业城市 D.封建小农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①国家的大统一 ②生产的发展 ③民族联系的加强 ④中外互相交流的影响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汉武帝使用“纸”的镜头。从中你认为 A、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纸是西汉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 C、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D、汉武帝大力推行纸的使用
史书有不同的体裁,纪事本末体、编年体、纪传体、典章体都是我国传统史书编著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 A.以事件为中心 B.以人物为中心 C.以年代为中心 D.以制度为中心
汉武帝曾三次派兵北击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主要说明汉武帝 A、好大喜功,征伐无度 B、目光远大,走向世界 C、开拓疆域,巩固统一 D、滥用民力,不得人心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与周朝后期的分封制相比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主要是指郡县制
A.扩大了疆域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限制了朝中大臣的权力 D.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是古人赞颂某一水利工程的话。该水利工程是 A.芍陂 B.郑国渠 C.大运河 D.都江堰
下列成语或典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道路以目 ②围魏救赵 ③问鼎中原 ④退避三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④③②①
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询问后才知道,他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由此,他提倡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为政以德 C.人而不仁,如礼何? 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 (1)你是怎样理解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资本主义国家”,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4分)
(2)二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6分)
(3)对我们有何启示?(4分)
吉林一中2009——2010学年下学期三月月考试卷
(1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凤阳,到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了金凤凰。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并题词
(1)凤阳的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建立,都与被誉为“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一次会议有关。这次重要会议是什么会议? (1分)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3)材料一中说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其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从凤阳开始的改革有什么重大影响?(4分)
(4)除深圳外,还有哪些经济特区?形成怎样对外开放的格局?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其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分别是通过什么途径具备的(4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两个发源地在哪里?(4分)
(3)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领域分别有什么突出成就?请各举一例。
(4)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新的时代,分别是什么?(4分)
(5)请分别扼要说明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影响。
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与以前的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相比,成为社会发展主要动力的应该是 A.资本的积累 B.知识的创新 C.工具的革新 D.土地的利用
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迎来了“新经济”时代,下列有关美国“新经济”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经济持续增长 B. 垄断资本依然占据支配地位 C. 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D. 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依然并存
(1837—1901)。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最为辉煌,最令人难忘的一个时代。下列哪项内容不符合这一时期历史事实 A.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B.福利国家的建成 C.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D.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A.该地区水患严重,根治水患迫在眉睫 B.解决就业问题,从而扩大消费,刺激生产 C.国家在危机期间也不能放弃大型工程的修建 D.制造繁荣景象以增加美国人民反危机的信心
罗斯福新政通过的诸多法律中,主要着眼于缓和劳资矛盾的是 A.《紧急银行法》 B.《工业复兴法》 C.《全国劳工关系法》 D.《社会保险法》
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产生的 。 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个三段式的推理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朝地狱里冲。”这首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民谣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A.世界经济大危机 B.罗斯福新政 C.肯尼迪执政 D.克林顿执政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妆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 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 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1902年6月26日《大公报》刊登了如下一则征婚广告:“近有南国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征婚广告是迄今为止见诸报端的第一则未公开姓名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此时中国人婚恋观的变化。下列对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①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③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④中华民国政府政策的引导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它被定名为 A.长袍马褂 B.西装 C.中山装 D.列宁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