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 君主立宪制

 

 符合右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6ec8aac122bd4f6e

 

 

 

 

 

 

A.西周    B.西汉    C.晋    D.宋

 

 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6ec8aac122bd4f6e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实际上是由于对别人作出一系列错误判断而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也是由于希特勒认为他可以夺取波兰,英国可能不会作战.如果英国作战的话,在波兰遭到先败以后就可能不会继续作战。

——美国总统肯尼迪1962年发表的当时美国面临的重要国际问题的广播谈话

   (1)材料一认为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分)你认为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  爱因斯坦得知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核武器,“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2)爱因斯坦整个一生都忠实地为没有战争的世界而奋斗,请举出二个事例。

 

 

 

 

    材料三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

   (3)根据材料三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2分)两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2分)

 

 

 

 

   (4)谈谈你对战争、发展、和平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与碰撞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一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雕版印刷广告。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平面印刷广告,印刷于北宋时期。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販,别有加绕,请记白”。

    图二是《眼药酸》图。是南宋时为了宣传杂剧“眼药酸”而画的。两个穿戏装的演员,一人用手指着右眼,示意有眼病,另一人则背着布袋,袋上画着许多眼睛,扮眼科医生形象,手拿一瓶眼药酸,请有眼病的演员使用。

   (1)宋代济南商标和眼药酸广告的出现,说明了当时哪些社会状况?(3分)图一中反映的印刷技术后来又有什么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它给欧洲文明进程带来了什么影响?(2分)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开始了不断地交汇、碰撞的过程。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西文明碰撞给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6分)

    材料二

6ec8aac122bd4f6e

 

 

 

 

 

 

 

 

图三  广州十三行

    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3)图三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什么对外政策?(1分)该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8分)

 

 

 

    材料三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主义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国政策各自遭到国内一部分人反对的原因?(4分)并指出两种政策的相同点。

 

 

 

 

    材料四  中国广东商人徐荣村得知英国伦敦要举办世博会的消息,快速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潮丝”装成12捆,紧急托运往英国。徐荣村成为参加世博中国第一人。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赛,始自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注:1873年维也纳博览会上,有记载当时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曾派了名叫包腊的英国人代表中国参会)。据《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评述》记裁:这届世博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 “以丝、茶、瓷器、绸货、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在世博会走过半个多世纪后,1905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出洋赛会通行章程》二十条,把参加世博会的“主权”从海关手中收了回来。

    1982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举行的“能源”专业世博会上,中国贸促会首次代表国家组织中国馆参加。此后,历届世博会的组织者都邀请我国参加。

    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第132次代表大会作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中国上海成为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地。

——以上材料均根据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有关知识整理

   (5)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历程有哪些变化。2002年中国申办上海世博会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华盛顿、凯末尔、孙中山对本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同的是                     (    )

    ①都领导本国人们赢得了国家独立

    ②都为本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都推翻了本国的封建制度

    ④都被本国人民尊称为“国父”

    A.②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英国的思想文化曾经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增添了英国文化魅力。能够体现以上叙述的科技、思想和文化成就的是            (    )

    ①古典政治经济学                    ②经典力学体系

    ③生物进化论                        ④空想社会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    )

6ec8aac122bd4f6e

 

 

 

 

 

 

 

    A.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C.西欧、日本努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从下图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                                               (    )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

 

 

 

 

 

 

 

 

蒸汽机车                              蒸汽船

    ① 蒸汽机已运用于交通运输 

    ② 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环境

    ③ 农业人口增多          

    ④ 有利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这里的“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的“现代增长模式”是指(    )

    ①依靠资本原始积累发展              ②依靠科学技术发展

    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            ④依靠殖民扩张和倾销商品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说明                           (    )

    A.民主共和思想不断深入             B.民主共和政体逐步完善

    C.走向共和的历程十分艰难           D.法国政权的更迭十分频繁

 

 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曾于1940年9月11日致电朱德、彭德怀说:“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蒋介石致电嘉奖是针对                                  (    )

    A.凇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1935年,山东郭尧庭先生在天津经营文具店,所经营的墨水都是进口货。后经研制,于1942年生产出国产普通纯蓝墨水,开始以“丽得”牌命名,后来考虑此牌名有崇洋色彩,在他们研制成功鞣酸铁墨水后,于1945年创立“鸵鸟”品牌。从上述信息中不能得到的是                                                (    )

    ①企业发展得益于“短暂的春天”      ②体现了郭尧庭先生爱国精神

    ③由此打破了列强对华商品的垄断      ④天津商业环境好于山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法律的发展和完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观察下图,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

6ec8aac122bd4f6e
 

 

 

 

 

 

 


    A.《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的起点

    B.公民法的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C.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

    D.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清廉,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是                                                    (    )

    A.鸿胪寺         B.尚书省         C.门下省         D.中书省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维新变法运动应运而生又昙花一现。学者做了以下分析:康有为等维新派从理想出发,把官制改革和人事变革当作变法中首先的突破口。废八股,“触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忌”,等于断送了知识分子及现职官吏子弟的前程;裁撤冗员,将使全国成千上万的官吏失去官位,十数名巡抚丢失宝座……

    材料三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得分

评卷人

 

 

 

(1)根据材料一,结合19世纪下半期日本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 (5分)

 

 

(2)19世纪下半期,日中两国的改革都以政治领域为突破口。日本政治改革的目标是什么?(2分)据材料二分析中国的政治改革为什么会遭到强烈的抵制和反对?(2分)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下半期日、中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6ec8aac122bd4f6e材料一  清政府从1872年至1875年先后派出120名幼童到美国留学,期限15年,学习军事、航海、医学、法律和建筑工程,以及化学、自然哲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科学理论。留美幼童的所有费用由清政府支付,学成归国后听从总理衙门量才使用。

材料二  右图是留美幼童组成的棒球队。(摄于1878年)

材料三   1881年6月8日,总理衙门上奏称留美幼童“外洋之长技尚未周知,彼族之浇风早经习染,已大失该局(驻美留学事务局)之初心。……趁各局用人之际,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同日,皇帝批准了总理衙门的奏折。当年8月,120名留美幼童绝大多数被迫中断学业回国。

材料四 《纽约时报》1881年7月23日社论称“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请回答:

得分

评卷人

 

 

 

(1)百名幼童留美期间,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2分)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留美幼童在美期间所发生的变化。

 

 

(3)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清政府派幼童留美“之初心”是什么?(2分)清政府中断留美幼童学业、强行将其召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4)你认为《纽约时报》的评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学者提出,……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明清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二  下面两幅画选自曾经来华游历的英国建筑师Thomas Allom(1804-1872)的画册《CHINAILLUSTRATED》(1843-1847,伦敦)。画册出版后在近代西方颇具影响,被视为了解神秘中国的一扇窗口。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中国现在已是推动全球经济的引擎,世界的制造中心;中国参与了国际事务中所有的重大议题,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中国人都更开心、更自由、更有创造活力。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美)《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

请回答:

得分

评卷人

 

 

 

(1)材料一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两个表现。明清时期“新经济的萌芽”又是指什么?(4分)

 

 

(2)从材料二的两幅画来看,当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4分)

 

(3)改革开放30年后,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年代

事          件

1215年

约翰王签署《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

1258年

亨利三世被迫接受“贵族请愿书”,承认了议会独立于国王并定期开会的法定存在。

1295年

爱德华一世为筹集军费召集了“模范议会”并使之成为惯例。

1327年

议会通过了《斥国王书》,全体议员一致同意废黜爱德华二世,立其长子为国王,从而开创了议会弹劾国王的先例。

 

材料二  1690年3、4月,英国议会《财政法案》将“国王靠自己生活”转变为“国王靠议会生活”;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旨在通过规定王位继承问题,实现议会对王权的控制。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因不通英语,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沃尔波尔取代国王成为内阁首脑。1742年,沃尔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的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他的做法也成为惯例。

材料三  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以争取选举权为目的的激进运动;工人阶级也掀起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1831年辉格党(自由党的前身)内阁提出改革法案,主张取消衰败选区……空出席位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和人口较多的郡,降低选民资格。经过反复激烈斗争,终于在1832年通过。                                    ——以上均摘自《英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3世纪初到14世纪中期英国社会政治的特点。

 

(2)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议会、内阁关系演变的基本趋势。

 

(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责任内阁制对中国近代政治的影响。

 

 

 据2009年12月25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在奥巴马入主白宫的首个圣诞节,摆放在白宫蓝厅中央的一棵圣诞树,上面悬挂有中国领袖毛泽东头像的装饰。另一个印有“总统山”照片的吊球上,奥巴马的头像与华盛顿、林肯、杰斐逊和罗斯福4位总统并列。 以下对这一现象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西方文化是开放的、多元的               B.毛泽东是奥巴马所崇拜的中国人

C.美国人认为毛泽东是中国的代表性人物     D.在美国人心中总统有好有差

             

 

 西方八国首脑峰会被称为“富人俱乐部”。1999年德国主办八国峰会诚邀中国参与;2000年冲绳峰会,东道主日本欲邀请中国与会;2003年,法国总理亲临邀请,中国首次亮相于在法国举办的八国峰会;此后,中国参加了每年一度的八国峰会。这说明 (   )

A.中国已成为八国集团的正式成员     B.中国已成为世界富国之一

C.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正在加强         D.德、日、法欲联合中国抗衡美国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元老痛切地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的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位科学院元老认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们信仰的迷茫                        B.苏联高层领导人之间争权夺利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D.民族分离主义势力的发展

 

 对下面表格中数据的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   )

1990—1993 年各种类型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单位:100 亿美元)

类型

1990

1991

1992

1993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世  界

342

343

353

355

376

378

375

370

工业发达国家

245

257

250

259

265

270

256

253

72%

75%

71%

73%

70%

71%

68%

68%

发展中国家

97

86

103

96

111

108

119

117

28%

25%

29%

27%

30%

29%

32%

32%

 

A.世界贸易组织已经形成                B.发达国家成为国际贸易的最大赢家

C.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无足轻重      D.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趋势

 

 列宁说:“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途径和方式。”为此列宁采取的措施是                    (   )

A.对大、中、小工业实行国有化          B.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

C.准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D.允许工农业之间的商品交换

 

 1949年9月25日,某西方国家领导人在波尔多发表演讲时明确表示:“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在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一个协议。”该演讲认为(   )

A.法德关系的改善是西欧联合的首要条件    B.英国加入欧共体是西欧联合的关键

C.西欧与苏联合作才能实现欧洲统一        D.美苏结盟才能保证欧洲走向统一

 

 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电报第511号中写道“总结起来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相信,它和美国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曾面临的的最巨大的任务……我愿表白我的信念:这个问题我们是有能力解决的,而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乔治·凯南所指的“政治力量”是                                                      (    )

A.德日法西斯主义    B.苏联       C.新中国     D.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20世纪前期的欧洲“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促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媒介是                                    (    )

A.轮船与火车      B.报纸和广播     C.电视和电影       D.网络与报纸

 

 “使用了光与色的组合,使画面上的旭日、河水、晨雾、小舟、远方的景物,随着光色的变化而交相辉映,给人以特有的整体感。”下列画家的作品,具有上述风格的是(   )

A.德拉克洛瓦         B.列宾       C.莫奈         D.高加索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