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末尔说过:“为了拯救国家,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摧毁从政府机器到国民精神的一切,并树立新的东西”。下列反映其理论的措施包括 ①废除土耳其政教合一的政体 ②革新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③效仿西方的法律法规 ④改革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②③ D.①③④
2007年,新华社在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日出东方 星火燎原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进京赶考 B.日出东方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星火燎原 进京赶考 C.力挽狂澜 进京赶考 日出东方 灯塔指引 星火燎原 D.力挽狂澜 日出东方 进京赶考 星火燎原 灯塔指引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C.秦朝时期玉玺为皇帝独有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二步”这表明列宁认为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 C.俄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必须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
1978年邓小平访日期间,曾经乘坐日本新干线的高速列车。在车上,一名日本记者采访他乘坐此车的感受,邓小平回答说: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更适合坐这个车了。下列论断中最符合这句话含义的是 A、“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B、“如果现在不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C、“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致富不一样,社会主义国家的致富要达到共同富裕。” D、“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1927年9月,毛泽东创作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创作时毛泽东已 A.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 D.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有一本书英文版的最后一句话是——“WORKING MEN OF ALL COUNTRIS,UNIT!”这本书应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是
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国大党的势力 B.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下列有关孙中山先生在南京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1912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②在南京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在南京国民党“一大”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④南京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 ②《拿破仑法典》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1787年宪法》
某博客在分析毛泽东思想诞生的背景时列出了下列四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其奠定了现实基础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 C.工人运动发展,中共的成立为其奠定了阶级基础 D.以中共为首的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为其奠定了实践基础
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这段话反映 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客观上具有进步作用 ②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同时具有侵略性一面③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防止了波旁王朝的复辟
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太宗因属马而热衷骑射,唐太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下列有关历史情景的表述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C.公元前216年某月,李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守,负责该郡的民政和军事 D.公元前206年某月,身在咸阳的方某用小篆给家人写了封平安信。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贞观长歌》是中央电视台曾经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是
C.文成公主入藏 D.在西域设立北庭都护府
以下有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都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C.他们的思想都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D.他们的思想都是唯心主义哲学
学生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回答仲弓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回答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讱。”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孔子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C. 体现了孔子在处事原则上“中庸之道”的思想 D. 孔子论证了“仁”和“礼”的辩证关系
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下列各项中属于庙号的是
阅读下列材料 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1)据材料分析,过渡时期我国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分)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2)结合材料并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苏州风俗考》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4分)说明了什么?(2分)
材料二 至于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 ──卞宝第《卞制军政书》 (2)“各国通商之初,”武夷北苑农民,为什么争相种茶?(2分)这个变化体现了什么?(4分)
材料四 禾丰造纸厂是我国最早的民族造纸企业之一。1923年,褚辅成与友人筹资36万元,在嘉兴南湖畔创办,主要生产黄纸板卷筒,这是嘉兴市区最早的机器工业。但是,日商凭借免税权利压价倾销,黄纸板价格暴跌。禾丰厂大量积压,到1927年底,负债达60万元,不得已宣告破产停业。 后来,褚辅成将禾丰厂卖给了上海商界人士竺梅先、金润庠。在此基础上,筹设民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褚辅成被推选为理事。1932年,民丰联合当时国内5家纸板厂,组成中国纸板同业联合会,共同抵制日货。1937年11月民丰被日本侵华部队占领,而后又被日本“三岛制纸株式会社”强占。 材料五 抗战胜利后,民丰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接收过来,但一直奄奄一息:1948年,民丰账面资金一度膨胀到480亿元,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同年3月,褚辅成在上海病逝。他在遗嘱中说道:“余早读儒书,志存报国,50年来,无敢间息,所憾国家多故,外患迭乘……非真正民主,实施宪法,无以救国。所期爱国之士,至诚团结,共图国事,永奠邦基……。”褚辅成带着未竟的心愿,抱憾而去。 (3)根据材料四,概括禾丰、民丰厂发展陷于困境的相同原因。
(4)材料五中,民丰账面资金膨胀,但是企业却濒于破产。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奇怪的经营状况?(2分)
(5)褚辅成一生的实业经历,你对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命运有何主要认识?(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朕(雍正)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致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且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 请回答(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何种经济思想?它形成与何时?(4分)
(2)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如何评价雍正帝的观点?(6分)
1973年,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起色,其主要原因是 A、“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还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B、党中央及时纠正“左”倾错误 C、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并采取有效措施 D、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调整了国民经济
1956—1966年,我国首次通火车的省份 ①福建 ②宁夏 ③青海 ④新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20世纪五十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中苏关系破裂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对社会主义认识不足
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作了正确分析,其主要依据是 A、我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D、党的任务的制定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开端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公有制经济基础确立 ②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下列不属于一五计划期间发展状况的是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 B、完成三大改造 C、工业指标超额完成 D、东北地区发展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