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87年,恩格斯就警告欧洲各国的统治者:如果你们开始跳一场最后的大战舞,那么,在悲剧结束时你们必将垮台。下列哪些国家的历史可以佐证这一预言? ①德意志帝国 ②沙皇帝国 ③奥匈帝国 ④奥斯曼帝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瑞士著名的国际法学者瓦特尔在1758年发表的《国际法》中说:“均势的核心意义是妥协安排国际事务,没有一个国家能居于至高无上的主宰、支配他国的地位。”1907年,英国外交部在克劳备忘录中谈到:“英国的政策是维持均势,把自己的力量加在这一边或那一边,但是总是加在一边以抵制某一时期内最强大的国家或集团的政治霸权。这几乎成为一个历史上的真理。”英国“均势”政策的表现不包括 A.参加反法同盟, B.巴黎和会上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C.英法俄组成协约国 D.与法国联合,与美国争夺国联领导权
一战中,德军参谋长毛奇对威廉二世说:“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毛奇的这句话应该说于 A.马恩河战役后 B.凡尔登战役后 C.索姆河战役后 D.日德兰海战后
1896年德皇威廉二世说:“我们十年前开始实行殖民政策而未有舰队……我们现在有了大量的殖民属地……因为这些殖民属地与英国继续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但是在各大洋上航行的挂着我们旗帜的大批商船,在130只英国巡洋舰的面前而我们只有4只来对抗的情形下,是十分不保险的。”对上述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 B.德国打算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 C.赢得争夺的焦点是殖民地和贸易问题 D.德国力图与英国成为海上贸易伙伴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最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1957年美英工业产值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
材料二 在美国的策动下,联合国主持召开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有利于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元的地位大大加强,并大大有利于美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英国极为不满,拒绝批准这个协定,但美国突然宣布“租借法案”停止执行,英国立即发生财经危机。1945年12月,英国被迫同美国谈判,被迫批准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材料三 1958年1月,由法、西德、意、比、荷、卢六国组成的西欧共同市场正式运作,并显示了巨大的优势。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 1958年—1971年美国和西欧共同市场的经济增长率(1971年比1958年增长总和)
材料四 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了“新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增加10%的进口附加税。这项措施将使通过市场对美国的出口货物交付的平均关税增加一倍。对此,西欧共同体六国达成了一致协议,要求美国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等措施,否则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和“直接反击行动”。英国财政大臣立即通知美国,英国完全同意共同体市场六国的建议。 ——以上材料均出自西北大学等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出英国被迫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1958年至1971年西欧经济发展有何特点?(6分) (3)简述并评价上述美国与西欧经济关系的演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如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现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令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问题: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概述并评价孙中山思想的发展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1年日本派出使团,任务是:一、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二、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三、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略……。一日本使员记载:此次出使欧美,就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悟出,欲宇内建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兵,务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展。 ──《日本政治史》 材料二 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一文中说:“为今日计,我国不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我们日本人要……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福泽谕吉的观点被称为“脱亚入欧”。 材料三 1890年日本内阁首相山县有朋在第一届国会演说中声称,日本不仅要防卫国境线,而且要保卫国境线外的“利益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派团出使欧美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福泽谕吉主张对亚洲邻国持何种态度并采取何种政策?(3分) (3)联系材料二,推断材料三中所说的“利益线”是指哪些地区?(2分)说出你的推断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问题: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革命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 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当时的英国政治家埃蒙·伯克已意识到美国革命的意义:“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并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摘自《全球通史》 (1)如何理解材料中所说的美国是一个“新的种类” 的国家?(2分) (2)美国革命是怎样证明“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4分) (3)英国政治家埃蒙·伯克对美国革命意义的认识表现出怎样的倾向?(1分)你如何认识美国革命的意义?(6分)
观察下面反映新航路开辟前后状况的四幅漫画,回答问题。
(1) 图l所反映的是什么问题?(2分) (2) 图2的现象是由哪些历史事件引起的?(2分) (3) 图3的现象是如何造成的?(1分)对英国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2分) (4) 图4的主题你是否同意?(1分)请说出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二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问题1:材料一中,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2分) 问题2:明、清时期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法定意义?(1分)为什么?(2分) 问题3: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黄宗羲的观点?(2分)
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维持美元价格 B. 赚取更多英镑 C. 支持浮动汇率 D. 制造金融混乱
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罗斯福说:“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斯大林元帅,您梦见了什么?”斯大林说:“我梦见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对这段对话理解最正确的是 A. 大国领袖分割了未来的世界 B. 罗斯福的野心最大 C. 英国企图恢复旧日霸主地位 D. 大国争霸的企图显现
恩格斯说:“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这段话表明恩格斯认为19世纪晚期出现的垄断组织之实质是 A.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的本质正在转变 B.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全面实施计划经济 C.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局部调整 D.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发生了变化
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在这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 A.反对帝国主义的方针 B.永不不结盟的口号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农民和土改后的农民最大的不同是 A.受法律制约的程度 B.和国家的密切关系 C.拥有土地的使用权 D.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开国大典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童谣也能证史。耄耋之年的杨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中写道:新年到,放鞭炮,蹦硼,蹦硼,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枪炮价格高,只要万众心一条,莫看轻,省下是丝毫,千门万户数目就不小!救国不靠空口号,实地工作最紧要!据此判断,这首童谣反映的时期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A.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 B.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 C.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方案 D.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具有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
倡导进行“史界革命”,建立新史学,重写中国史的近代史学家是 A.刘知幾 B.章学诚 C.严复 D.梁启超
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和约签字”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自权利之祸于人心,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而从事于其所谓平等自由之说。”引起道学先生对社会变迁不满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思想,其根本目的是 A.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摧毁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C.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保护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
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当适用。”其真实含义是 A.维护中国的关税统一 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C.提出协定关税制度 D.要求中国“门户开放”
洋务运动“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少外流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引文中的“贵局”应该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铁路矿务局 D.福州船政局
早期维新思想与鸦片战争后初期的新思潮相比,其主要不同点在于 A.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B.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 C.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D.学习外国进行政治革命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针对的是 A.阻碍德意志统一的各种势力 B.德意志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 C.普鲁士资产阶级的革命活动 D.马克思领导的国际工人运动
下面关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联邦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需国会同意,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B.总统及其内阁向国会负责 C.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都是任期6年 D.国会拥有立法权和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