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说道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

……他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时代。”雨果所说的“曙光初现的革命时代”是指

    A.英国革命         B.法国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工业革命

 

 20世纪改变中国人民命运的有三次巨变,三次跨越。其中属于第二次巨变和跨越是

A. 由封建专制而建立民主共和             B. 由任人宰割而实现民族独立

C. 由贫穷落后而步入小康社会             D. 由阶级斗争而开始经济建设

 

 某政要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的局势,我将停止作为总统职务的活动。”此讲话发表于

A.1949年4月23日                      B.1949年10月1日    

C.1990年10月3日                      D.1991年12月25日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的《时代》杂志报道“日本人在攻克了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后,正在向中国的芝加哥进发。”文中“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分别借指

A.北京、南京、上海                     B.南京、上海、北京

C.上海、南京、北京                     D.北京、上海、南京

 

 观察右表,它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很多私营工业转为军需生产

B.土地改革深入发展,很多私营业主回家分田务农

C.实施“一五”计划,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公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世博会的主题,往往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需要。下列世博主题,最能反映20世纪30年代后期时代需要的是

A.“水乃生命之源”                 B.“通过竞争获取和平”

C.“科技时代的休闲与生活”             D.“太空时代的人类”

建国初期川沙地区私营工业简表

年分

户数

占工业总产值

(%)

1953年

211

71.31

1955年

118

49.64

——上海市《川沙县志》

 

 “是役败后,乃一蹶不振矣。日人慑于俄法德三国之威,……还辽东。”文献中所提的战役是

A.甲午战争         B.日俄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途岛战役

 

 据统计:1811年英国有1/3的劳动力从事农林渔业,1831年这个数字下降到1/4,1851年再降为1/5以下。这一现象对英国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是

A.进一步扩大了英国原始资本

B.为工业化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C.国内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持续发展

D.贵族、乡绅的社会财富增加,影响力上升

 

 据张跃发的《近代文明史》记载,英国棉布的价格

指数:1780年为100;1812年—1815年为32;1860

年为13。导致英国这一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促进了毛纺织业发展,毛织品代替了棉制品

B.英国棉织业率先采用机器和工厂制,提高了棉布产量

C.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两极分化,工人阶级购买力降低

D.工业革命提高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棉布成为低档商品

 

 6ec8aac122bd4f6e观察右图,这些参观者可能欣赏到的展品是

A.万能蒸汽机         B.贝尔电话机

C.爱迪生留声机       D.福特T型汽车

 

 

 孙中山先生在其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待我平等之民族,共同奋斗。”在当时孙中山看来,“世界上待我平等之民族”主要是指

A.英吉利           B.俄罗斯           C.法兰西           D.美利坚

 

 

 早在18世纪下半叶,法国就开始引进英国新技术,工业发展曾出现了迅猛发展势头。但据记载,在1793年到1815年间,英国只从法国收到两次购买蒸汽机的请求。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6ec8aac122bd4f6eA. 法国发生了革命和战争,政局动荡与不安

B.法国工业革命发展迅速,已进入完成阶段

C.英国国内工人运动兴起,蒸汽机产量不足

D.北美独立战争英法构怨,矛盾未能够消解

 

 据英国《泰晤士报》载“今天的北京已经不是仅几年前你所知道的北京了。中国能够不激起任何骚动便废除了建立那么久的科举制度,中国就能实现无论多么激烈的变革。”该文评价的是

A.戊戌变法的成果                       B.清末“新政”的成效 

C.八国联军的“武功”                   D.湖北武昌起义的影响

 

 观察右图,发行此邮票的主要意图是

A.英国炫耀已控制中国邮政权

B.宣传中国通信实现了近代化

C.纪念上海“开埠”50周年

D.庆祝在华获得“新界”租借地

 

 欧洲从18世纪近乎痴狂的中国热到19世纪视中国为野蛮落后的国家,导致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6ec8aac122bd4f6eA.欧洲传教士遭到中国政府限制和驱逐

B.科学社会主义者对中国专制批判深入

C.欧洲社会巨变与中国因循闭关的冲突

D.康乾盛世衰落导致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下表是小李整理的现代化在北美扩展的读书笔记,其中需要纠正的一项是

怀特尼发明的轧棉机,提高了脱棉工效数十倍

富尔顿发明的蒸汽船直接推动了内河航运

美国开创的流水线式的规模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紧随英国之后,借助国家资本掀起了修筑铁路的高潮,推动了西部开发

A.①               B.②               C.③              D.④

 

 早在400多年前,英国某乡村牧师就发现,以前40个人赖以生存的地方,现在只有1个人和他的1名牧人就把它占为己有了。造成此现象主要原因是

A.宗教改革         B.英国革命        C.工业革命      D.圈地运动

 

 有史学家曾评论道“曾国藩是封建传统的忠实捍卫者。然而恰恰从他身上开始了传统的裂口。”下列可为此说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A.创办了京师同文馆                     B.筹建轮船招商局

C.首派幼童赴美留学                     D.开设发昌机器厂

 

 “教士是眼睛,给人指明道路;贵族是手臂,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国王;平民是人体的下肢,支撑着政治机体的上层部分。”中世纪最盛行此观念的地区是

A.英格兰        B.法兰西        C.俄罗斯       D.阿拉伯

 

 据《宋史》记载: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辽界灾荒严重,不断到宋境籴粮,雄州一次出官仓2万石,贱价以粜。此种贸易属于

A.朝贡贸易         B. 民间贸易         C. 榷场贸易         D. 对外贸易

 

 

 右表是中国古代某部著名的史著目录,据此判断,该目录出自

6ec8aac122bd4f6eA.《史记》

B.《资治通鉴》

C.《史通》

D.《文史通义》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之威德。”历史的实践证明,此想法是

A.书生之见,荒诞无稽                B.不合时宜,难以实践

C.敌人阴谋,离间君臣                D.切合时情,迎合帝王

 

 伯利克里曾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制度,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伯利克里所说的公民,主要是指

A.希腊城邦成年男性公民                 B.希腊城邦所有成年贵族

C.住在雅典城内成年男性                 D.雅典城邦成年男性公民

 

 众神分割了宇宙的原初人普鲁沙的身体之后,才诞生了世界和世界万物。其中他的口是婆罗门,双臂成为刹帝利,双腿成为吠舍,两足生出首陀罗。此种创世观念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

A.人祖同源,民众有较强的平等意识

B.人们追求众生平等,不利于社会稳定

C.有利社会各阶层认同,促进社会成员交往

D.导致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社会成员交往

 

 欧洲关于中国的最早历史记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

一首叙事长诗《阿里玛斯贝亚》中所提到的远东希伯波里安

人。这些“希伯波里安人”可能生活在

A.商朝             B.西周             C.东周             D.秦朝

 

 右图是姜寨遗址的复原图,呈现的是一个共同耕作、平均分

6ec8aac122bd4f6e配的生活情景。当时人们日常主要种植和分享的粮食可能是

A.甘薯     B.稻       C.粟       D.玉米

 

 “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的“活动”是指

A.采集渔猎                             B.磨制石器

C.农业耕作                             D.饲养动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2010年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的署名文章《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答卷”》,以下是文章摘选:

国家能力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对危急情况的应对水平,往往更能直观地呈现“国家能力”的高下。

……纵观历史,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曾重创世界经济,同时又催生新的发展机遇。在危机中抓住机遇的国家,通常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

……金融危机重塑了世界经济版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造就了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声音被世界认真倾听,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力量”举世瞩目。

    这样的场景令人感慨万千。有学者提出,中国近代的衰落,并非完全源于经济与科技的落后,直到18世纪末中国的GDP仍占全球的1/3。老大帝国实力不衰,余威仍在,却终至山河破碎、备受凌辱,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能力”的持续下降。当政者对人民凝聚力的丧失、国家对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的衰退,让偌大的中国一盘散沙,这才会在列强环伺中一触即溃。

材料二:山东航空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张幸福2009年5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考察,在此期间写下了3万多字的学习笔记和考察有感,取名为《哈佛日记——学习与思考》,以下为日记片断:

5月30日,星期六,晴,57-66F,游览莱克星顿、康拉德镇。 

第一次听美国人看中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那时候我在烟台市芝罘区工作,接待美国纽约州一个专业协会组织的中小企业访问团。访问团团长告诉我,他是第一次到中国来,这次他们去过北京、上海、西安、烟台,感触很大。他过去了解的中国主要是从电影中了解的,大草原、大马、大辫子。从纽约出发前,他做好了从北京下飞机后骑马到烟台的准备,他专门带了骑马的衣服和鞋。想不到,烟台与北京直通飞机,而且城市也这么漂亮,这么现代。我问随团的一个团员,他关于中国知道多少,他说他知道中国有孙子兵法和古老的关于性保健方面的一些办法。我当时感到不可思议,如果说他知道孔子和中国功夫还好理解,偏偏他知道不是这些。

在哈佛的课堂上,我感到现在的美国人更关心中国的有三大问题:……三是中国崛起的问题,特别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同一个传统的大国的关系问题。讲课的老师反复讲的是这三个问题,在这三个问题上,美国人看到了中国的作用,看到了中国发生的变化。……第三个问题,美国人认为,从世界发展史上,一个新兴国家的崛起必然会同原来的传统大国发生矛盾,甚至有的美国人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与此有关。

……从美国人看中国的变化,我感受到了祖国发生的变化,感受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感受到了中国正在积极地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问题:

(1)    以美国为例说明材料一中的“在危机中抓住机遇的国家,通常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观点。

(2)    导致材料二中美国纽约访问团团长对中国误解的原因有哪些?(4分)

(3)    材料二中作者为何会发出“如果说他知道孔子和中国功夫还好理解,偏偏他知道不是这些”的感叹?(2分)

(4)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840年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的看法。

 

 改革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在中国封建时代常将改革称为“变法”、“新政”。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晚清时期这样频繁地进行“新政”、“变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当年《字林西报》称“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直到举世都为之震动……”

材料二:有观点认为,“戊戌变法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运动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

材料三:有观点认为,“西太后她虽然镇压了戊戌变法。但是在《辛丑和约》之后,她不得不自我改革。这个改革的力度和范围,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戊戌变法,当年百日维新的范围。”

(1):材料一所言“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有哪些内容?(4分)

(2):材料二中,戊戌变法收获 “洋务运动播下的现代文明成果” 了吗?请简要叙述。

问题(3):材料三的观点有依据吗?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9分)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在一次谈话中说: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这里所说的付出一点什么,指的是老老实实地工作,而这种工作正是防止他们精神上颓废的屏障。”

               —— 解力夫《二次大战三巨头(二)身残志坚——罗斯福》

问题:

(1)“罗斯福谈话”的主要社会背景是什么?(3分)

(2)为避免“单纯的施舍”,“在救济工作中”罗斯福采取了那些具体措施?(3分)

(3)这些措施对当时美国产生了那些积极影响?(3分)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