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直接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不发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窥伺我何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问题: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别。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推行这种海外贸易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3)请简要分析上述政策的消极后果。
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主要是通过打败哪三个国家实现的( ) A、西班牙、法国、葡萄牙 B、荷兰、德国、法国 C、西班牙、荷兰、美国 D、西班牙、荷兰、法国
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 A、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大西洋——欧洲 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 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 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欧洲
西欧开辟新航路的最根本原因在于 A.西欧航海家们都相信地圆学说 B.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传统商道 C.指南针已在欧洲得到普遍使用 D.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下列关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行这一政策的初衷是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B、实行这一政策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这一政策的核心就是禁绝一切对外交往 D、这一政策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与挨打
春秋后期,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400亩,另辟3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亩数是 A、400亩 B、300亩 C、700亩 D、100亩
如果你是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你来到长安,能够进行的商贸活动有①可以到西市与波斯、大食商人进行交易②为了财产安全,你将大部分金银储存在柜坊 ③你通过设在长安的市舶使进行对外贸易④你通过飞钱方法,可以回老家再将钱取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 A、粤商和徽商 B、徽商和晋商 C、闽商和粤商 D、台商和港商
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①丝织品②景德年间瓷罐③唐三彩④哥窑瓷瓶⑤珐琅彩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清朝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红……”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 ( ) ① 交纳租税的需要 ② 商品交换的需要 ③ 自给自足的生活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
(1)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材料二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2)据材料二,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近代化的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材料三 一位老市民看到熟悉的粮票,十分激动,热情地讲述过去的岁月:“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 1993年5月,粮票停止发行使用,与粮票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的还有其他副食品票证。而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家族其他成员则在早几年已悄然淡出。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
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近代的英国两院国会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议会制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及法国三级会议,乃至古代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的关系。 ——摘自《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传统传承后世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为后世创造出哪些民主运作方式?(6分)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6分)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3)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是指什么?(4分) 这种“错位”给德国政体和世界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2分)
下图所反映的问题,可以通过哪一机构组织进行磋商解决? A.世界银行 B.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联合国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2004年12月,中国联想集团以1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IBM公司的个人电脑业务。2008提9月,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着手收购中国品牌饮料汇源果汁。在全球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这些现象的出现不能说明: A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B 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 C 并购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之一 D 现代企业通过并购扩张市场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人们对资本主义普遍感到失望,这种情绪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产生的文学形式是 ①古典主义 ②浪漫主义 ③批判现实主义 ④荒诞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成为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 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美国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这些外资企业的创办 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D.赫鲁晓夫改革
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尼克松这段话反映出 A.西欧在二战后普遍衰落,美国加紧对其控制 B.西欧与苏联关系改善,动摇了北约组织 C.欧共体成立并壮大,迫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 D.苏联东欧剧变,美国有机可乘
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指出: 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其本质意图是 A.苏联是个很狂热的国家 B.苏联与美国有很大的矛盾 C.苏联必然会危害美国的利益 D.美国应该对苏联采取遏制的政策
冷战时期,北约、华约等军事政治组织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而冷战结束后,各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今世界 A.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描述当时英国的制度:“给予每个人以天赋的权利,差不多在所有的君主政府里,他们这些权利是被剥夺的。这些权利乃是:人身和财产的全部自由;用笔向国家提意见的自由┅┅”后来该书被查禁。《哲学通信》被查禁的原因在于 A.抨击了法国的专制制度 B.夸大了英国制度的民主性 C.法国与英国的关系紧张 D.伤害了法国的民族感情
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1992年,邓小平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到:“‘航 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他倡导“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B.他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C.他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规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他的南方谈话,为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供基础
“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右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 ……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中国女子逐渐步入社会 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高度发达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D.中国人种优于其他国家的人种
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没有外国巡捕,建筑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反映了当时国人的最大愿望是 A.发展民族工业 B.创办近代教育 C.实现民族独立 D.建立民主政治
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这一评价反映黄慎的绘画属于 A 山水画 B 写意画 C 宗教画 D 风俗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