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摘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以求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根据新约,国民政府不断提高进口税率,降低出口税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洋货的倾销,刺激国货的出口,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1929—1933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的作用,同年,国民政府还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组织建设一批国营企业,这也或多或少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据统计,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加80%。 (1)材料一中提到的“黄金时代”是指什么时间?(2分)
(2)为什么那个时代会“转瞬即逝”?(2分)为什么要说它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2分)
(3)在你看来,那个时代中国民族经济要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什么?(2分)
(4)导致材料二中国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右图邓小平的题词,肯定了
②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 ③强调要按经济规律办事 ④改革开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 ,最根本的转变是 A.思想的转变 B.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C.企业产权的转变 D.所有制结构的转变
下列这组图片反映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以下表述与之相符的是 A.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B.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改革分配形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改革产权制度,建设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 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A.借鉴资本主义市场 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小明仔细阅读右图,得出下列结论,你认为合理的是 ①标志着我国经济特区建设的开始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④浦东开发开放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决策 ⑤浦东作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首先开发开放,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开始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20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C.内地——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强调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D.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下列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B.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 土地私有,自负盈亏 D .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最重要的进步作用在于 A.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局面 B.消灭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C.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这张报纸是假的,因为它报道的是假新闻 ②报纸是真的,如实地报道当时的社会情况 ③报纸是真的,花生亩产量3241斤是假新闻 ④报纸是真的,如实反映了当时的浮夸风这一社 会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A.提出经济建设方针 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提出新时期的革命路线 D.提出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49一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一农民土地所有制一社会主义公有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一个体小农经济一社会主义合作生产 D.互助组一初级社一高级社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有 ①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中提倡使用国货的推动 ④“实业救国”的思想和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是出现在 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时期 C.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是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A.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B.受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而产生 C.不是手工生产而是机器生产 D.都由私人投资兴办
下列是张明把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与他们创办的企业进行的连线搭配,其中错误的是 A.张謇——大生纱厂 B.周学熙——新洋灰公司 C.陈启沅——发昌机器厂 D.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①发展主要表现为轻工业方面 ②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外国资本仍超过民族资 ④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鸦片战争后,洋货涌入中国市场,导致“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它所反映的实质是 A.内乱外患阻断了棉布外运 B.农民转向种桑养蚕 C.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商品经济的发展受阻
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小王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下列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B.它的实行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C.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D.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被废除
古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 B.端正民心民志 C.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D.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清雍正帝曾强调:“农为天下之根本,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这句话体现了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A.专卖政策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海禁政策
《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作者 A. 写作目的是发展商品经济 B. 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C. 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 提倡工商皆本
清朝雍正帝说:“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耕稼一人。”其中的“工作之人”是指 A.政府机关人员 B.农业生产者 C.贵族与官僚 D.工商业者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阶段”主要是指 A.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里 B.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移 C.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 D.城市向南方发展
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于 A.汉代 B.六朝时期 C.唐代 D.宋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