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 缓和诸侯纷争

B. 强化中央集权

C. 构建平等社会

D. 规范社会秩序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倾向积极涉世,干预国家政治;有的倾向消极避世,内省修身。下列人物中,倾向积极涉世,干预政治的有

①孔子

②老子

③马丁·路德

④孟德斯鸠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这表明韩非子

A. 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

B. 具有民本思想

C. 反对儒家的道德教化主张

D. 强调忠君思想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A. 克己复礼

B. 兴办教育

C. 道德教化

D. 礼法并用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孝敬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这表明

A. 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B. 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升

C. 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

D. 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 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 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C. 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 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朱熹在将两个孙子的教育托付于弟子后,在信中叮嘱弟子严督二孙“只可着力学做好人,是自家本分事。平时所望于儿孙者不过如此,初不曾说要入太学,取科第也。”王守仁也曾将读书作文称为“枝叶事”,立志才是“植根事”。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家

A.强调人的修养为首位

B.明确反对科举制度

C.强调“发明本心”

D.强调“天理”的决定作用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

A. 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B. 吸收糅合诸子学说

C. 科举制度开始创立

D. 程朱理学日渐兴起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宋代实行“侍丁”制度,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政府可减免其税收与徭役。宋代政府还设置了“安济坊”“福田院”“居养院”“孤老院”等养老机构。这说明宋代

A. 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

B.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 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D. 重视用孝道治理国家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黄宗羲这一思想的主旨是

A. 主张君主让权

B. 主张分散君权

C. 主张权力制衡

D. 希望设立宰相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9

 

 

A. 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

B. 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

C.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D.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A. 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 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 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 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一些成语和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一推六二五”、“二一添作五”、“九九归一”、“三下五除二”。这些成语来源于

A. 商业活动

B. 农业生产

C. 天文历法

D. 珠算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明代的《农政全书》既总结了历代科技经验,又汲取了西方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本草纲目》则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16部,“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这表明明代科技

A. 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

B. 普遍吸取西方科技成就

C. 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D. 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砲”本是用石头做的进攻武器,所以义符从“石”。火药发明以后,形体改为从“火”的“炮”。这说明汉字演变

A. 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

B. 完善和简化构型体系

C. 适时调整,顺应新变化

D. 汉字的象形功能增强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A. 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 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 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 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他强调中国画

A. 与诗、书相融

B. 追求神韵与意趣

C. 体现文学之美

D. 与书法同生共发展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明清时期,民间年画的普遍题材是,把普度众生的观世音、以忠义著称的名将关羽和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呈现在一个画面上。这反映的历史文化现象是(    )

A.儒家至尊的地位被打破      B.佛教开始在中国本土化

C.儒释道三教本同根同源      D.三教合流在民俗中映现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宋代出现了许多文人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其最主要的前提条件是

A. 政府的提倡重视

B. 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C. 商业兴盛,城市发展

D. 文化普及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所强调的是《诗经》具有

A. 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 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C. 鲜明的浪漫主义传统

D. 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苏东坡曾说:“途巷中小儿……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材料中显示出

A. 英雄故事表达市民心声

B. 罗贯中的作品风靡全国

C. 章回小说成为文学主体

D. 俚曲俗谣中诞生新诗体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据宋代笔记《醉翁谈录》记载:柳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所至,()爱其有词名,能移商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多以金、物资给之。由此反映出宋代(  )

A. 词人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B. 宋词颇受市民阶层的喜爱

C. 市民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D. 文学艺术呈现产业化趋势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以下是清代的观台楹联:“乐备礼明真富贵,臣忠子孝大文章”、“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等,这主要体现出古代戏曲的

A. 教化功能

B. 娱乐功能

C. 程式化特点

D. 虚拟性特征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 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 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中相似的是

A. 思想一统,法律至上

B.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C.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D. 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希腊智者学派代表安提丰对待法律的方式是:“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这主要表明智者学派

A. 没有法制观念

B. 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C. 忽视道德建设

D. 处事灵活且实事求是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这表明苏格拉底

A. 倡导民主政治

B. 强调依法治国

C. 对理性的尊崇

D. 忽视集体利益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并提出美德一定要践行,孔子提出“礼”与“仁”的道德规范。其共同点是

A. 重视智慧发展

B. 关注理性思考

C. 强调道德素养

D. 强调等级秩序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俗语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反映“俗语学校”教育

A. 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B. 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

C. 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D. 渗透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写道: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淸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

A. 反对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

B. 开始否定宗教神学的地位

C. 借用宗教形式宣扬新思想

D. 极力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一书中说:“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强调的是宗教信仰中‘个体的自由’”。这里的“个体的自由”的本质涵义是

A. 个人的自由原是天所赐予的

B. 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

C. 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

D. 个人有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15世纪西方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的数量比500至1400年之间近千年写就的自传总和还要多。这主要因为

A. 印刷术的传播促进了文化发展

B. 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渐入人心

C. 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D. 教会垄断文化的局面被打破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马丁路德一贯主张“因信称义”,但他在将圣经翻译成德文时,曾把原文中的“因信称义”译为“唯信称义”,其中的“唯”是指“唯一”。“唯”的说法反映了他

A. 更彻底地否定天主教会权威

B. 思想已经倾向于追求君主专制

C. 对封建神学思想已深恶痛绝

D. 不再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当立法者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的奴役状态时,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民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 三权分立

B. 主权在民

C. 民主共和

D. 君主立宪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表明他主张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

C. 天赋人权

D. 主权在民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在法国大革命中沦为阶下囚的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这说明了启蒙思想

A.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彻底解放

B. 导致了法国的政教分离

C. 否定了法国的等级制度

D. 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动员作用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

A. 思想自由

B. 人身自由

C. 推翻专制

D. 主权在民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肯定牛顿的发现

A. 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B. 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C. 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D. 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董仲舒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董仲舒主张司法中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经律相矛盾时不惜以经破律。“春秋决狱”的特点是“以经断狱”和“原心定罪”,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在董仲舒看来,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三纲五常”是上天赋予人类必须服从的美德,否则就是犯罪,皇帝就可“代天刑罚”,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

——摘编自李文兰《试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的法学家。他认同自然法源于自然的观点,并指出由于自然法具有至上性,依照自然的强制力实现和高于一切人定法,因而普遍存在,永恒不变,西塞罗主张,一切人的平等是基于理性的平等,“尽管人与人在知识、财产和社会地位上存在差别,但是,他们都具有推测、阐述、综合和做结论的智慧,这是人类理性所公有的。”其次,他还认为法律应当具有权威性,法律的至高无上决定了它必须得到有效执行。

——摘编自孙银龙等《论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和西塞罗的法治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治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详细信息
41.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桊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義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抹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材料二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剧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失敗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蘊及其影响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时所利用的理论和批判的对象上有何不同之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和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