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评价》

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分析两者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

 

据史料记载:1873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 属近代意义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B. 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 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 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当时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化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该学者旨在说明

A. 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客观条件

B. 洋务运动促使近代企业产生

C. 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

D. 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

 

1875年,中国在正当的进出口贸易中仍处于出超,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到1885年,入超约2320万两白银,1905年入超额扩大到9416余万两白银。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 出口总额锐减

B.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关税税率下降

D. 政府放宽兴办实业限制

 

据《江湾里志》记载:“自上海辟为租借地后……农民以应供求起见,有舍棉、稻而改艺(种植蔬菜)者,工力虽倍……获利倍蓰。本乡之东南部大多如是。”据此分析当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A.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B. 城市规模日益扩大

C. 棉纺织业出现衰落

D. 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兴的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被称为“科学工业”,这主要反映了

A.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B. 企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科学管理

C. 新兴工业对工人要求高

D. 重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欧美国家在亚非拉国家建立商站、租借地、移民区、殖民地,通过控制和掠夺他们的资源,构成了新兴工业世界全球经济体的中心区。材料反映出垄断资本主义

A. 推动了资本主义政治体系的确立

B. 阻碍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

C.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 助推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 工厂制组织形式

B. 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C. 机器大工业生产

D.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据《欧洲五百年史》记载,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迅速增长起来的工业产品,约有4/5被国内市场吸收……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40年代,棉纺织品的产量增长了75倍,但是它的出口量从未超过1/2。材料表明,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

A. 国际市场的需求

B. 圈地运动

C. 国内市场的发展

D. 技术积累

 

“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

A. 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B.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 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D. 导致了西班牙的衰落

 

英国学者托马斯·孟强调,“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要多”,要“把自己的金钱当作诱鸟放出去,一边把别人的金币引回来”。该观点反映的是英国

A. 重商主义积累资本

B. 剩余价值的理论

C. 努力实现贸易逆差

D. 殖民掠夺的野蛮

 

17世纪中叶,荷兰不仅垄断了黑奴贸易,还从非洲源源不断地将黄金、白银运到国内,将美洲庄园生产的蔗糖、棉花、玉米等农作物大量地运输到欧洲市场出售。这反映了当时

A. 荷兰成为世界殖民帝国

B. 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C. 黑奴贸易引发价格革命

D. 欧洲殖民扩张的加剧

 

恩格斯指出,当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候,他也不知道,他因此复活了在欧洲久已绝迹的奴隶制度,并奠定了贩卖黑奴的基础。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哥伦布

A. 是奴隶贸易的开创者

B. 促进了美欧经济交流

C. 引发了欧洲对外拓殖

D. 恢复了欧洲的奴隶制度

 

英国学者霍普金斯和布朗经研究将1451年至1475年期间的一般消费品的平均价格指数确定为100。到了1555年,价格平均指数已达270,1570年上升到300。这一时期英国物价飞涨的原因是

A. 东方商品的输入

B. 价格革命的影响

C.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股份公司的出现

 

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闵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 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 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C. 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 明代政府彻底放弃海禁政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A. 维护了秦朝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B. 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历史进步性

C. 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

D. 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社会贫富差距过大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C. 官府制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D.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福建泉州在南宋时被定为陪都,并设立市舶司。阿拉伯商人蒲寿庚,因招外商成绩显著,被任命为泉州市舶使。这表明南宋时期

A. 对外贸易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B.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的主要财源

C. 只有官府控制下的朝贡贸易

D. 经济重心移至东南沿海地区

 

市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市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A. 政府对市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 地域性商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 闭关锁国使市镇经济陷入停滞

D. 农业对市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由此可知,宋代

A.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B. 商业性市镇开始出现

C. 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

D. 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C. 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D. 纺织专业技术日趋成熟

 

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 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 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 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 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两亩,超过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这一规定

A. 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 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C. 促进了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D. 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

 

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

出土省份

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

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

平陆枣园

内蒙古

和林格尔

江苏

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汉朝时经济重心在南方

B. 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C. 汉朝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

D. 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刀耕火种

D. 土地国有

 

情境材料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

探究思考

(1)中国人民参加朝鲜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其性质如何?

(2)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我三大盟国抱定上述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家目标一致,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

——《二战全景纪实》

材料二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我三大盟国”是指哪些国家?据材料指出文献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中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3)材料一文献的发表和材料二中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影响?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材料二下图是反映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关系的一幅漫画

材料三尼克松说:“……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我们某个盟国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我们指望直接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力的主要责任。”他还说:“过去25年,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杜鲁门说的“转折点”意味着什么?材料三中尼克松所说的“巨大变化”又是指什么?

(2)材料二展示的漫画反映了哪一事件?画面反映出什么问题?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不同点和本质上的相同点。

 

有同学对社会转型问题很感兴趣,为此收集了下列几则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经历了一场非常艰难的过程,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无论中国的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归根结底都与中国的文化观念有关,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的文化观念延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前期(1919年以前)先进中国人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导致中国近代“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的最主要因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