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98-1903年,袁世凯的众多属员以及出洋留学、游历人员所上条陈中有许多涉及宪政,这些条陈几乎都被袁世凯一一阅读批复过,其中许多建议还被认可采纳。

袁世凯所阅有关宪政的条陈及袁的态度表

 

人员种类

姓名或职称

公牍名称及字数

主要涉及的宪政知识

袁世凯的态度

属员

章绍洙(无极县令,后任庆云县令)

《无极县章令绍洙禀陈改行宪政各项事宜文并批》;《庆云县幸令绍洙禀陈立宪事宜文并批》;共约8000字。

各国宪法源流、日本地方自治制度;政党制度。

十分欣赏、令其入津亲自面询。

留日士绅

高振鋆等

《留学法政学员高振鋆等呈请仿行地方自治设立参事会禀并批》2000余字。

日本地方自治之特质和利益、日本参事会制度。

希望其能仿外国成规草拟出适合直隶风俗的议事会有关章程以备核采。

属员、考察日本人员

保定知府

《保定府参酌日本法制酌拟州县改良及筹款事宜禀并批》近1000字。

日本法制中与吏治有关者、所得税利益。

“意在救时。大致可采”。

属员

陈雄藩

《陈牧雄藩上北洋大臣、直求总督袁官保条陈并批》;近3000字。

西方国家的言论自由、预算决算制度、议会制度。

“所陈各条不为无见”。

 

 

——摘自谢未渊《清季袁世凯宪政观探究》

(1)并结合所学外识,概括袁世凯的宪政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分析袁世凯关注宪政的原因。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75年,欧美35个国家参加赫尔辛基会议,采纳了提倡为“和平、安全保障、正义与合作”做出贡献的宣言。具体确立了十大原则:尊重主权、不行使武力、不侵犯国境、领土完整、和平解决纷争、不干涉内政、尊重人权及基本自由、国民平等与自治权、国家间的合作以及遵守国际法规定的义务等。同年,在法国的兰布尔召开的先进六国经济会议上,采取了谋求国际通货及外汇汇率制度的稳定化、并在确保能源资源的同时,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的方针。同年的联合国特别大会上,提出了“开发与国际合作”问题。年末在巴黎召开了由发达国家、石油产出国、另外27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的“国际经济合作会议”。这种多渠道的国际会议,由各国的合作而为和平做了一个新的定义。这可以说出现了一种不再将世界看作东与西或南与北的分裂状态,而是看做一个全球化社区、一个地球共同体的动向。

——摘编自入江昭《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概述1975年四次国际会议的共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5年多次国际会议的共同背景。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前594年,希腊雅典的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取消公私债务,恢复债奴的公民身份,并永远禁止把雅典公民变为奴隶。公元前367年,罗马通过李锡尼法案,缓解了平民的债务问题,到公元前326年,又通过波提利乌斯法案,正式废除了债务奴隶制。法律禁止将公民变为奴隶,从而在外籍奴隶与本国公民之间建立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将不得奴役本国公民的理念上升为国家制度,对本国公民的人身权做出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国家公民制度,从而使平民与贵族逐渐融合成平等的自由民阶级。

公元前5世纪后期,魏国李悝变法,其《法经》规定:“盗符者诛,籍其家;盗玺者诛,议国法令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籍其家”就是将其家人全部变为奴隶。此类法律为当时各国普遍采用,如云梦《秦律》中有不少关于罪犯之家入籍为奴隶的条文。公元前361年,秦国商鞅变法,“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更将从事工商业或贫穷的民众都变为奴隶,而官僚集团则按军功爵秩分配“臣妾”。总之,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奴隶数量大增,使用也更普遍,乃至泰、汉两代成为中国历史上奴隶数量最多的时期。

——摘编自杨师群《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希腊罗马和中国战国时期关于奴隶制改革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罗马和中国战国时期改革的社会背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现代史的每一个世纪,都有一个国家格外耀眼,使得该世纪打上她的烙印。16世纪是西班牙的世纪,17世纪是荷兰(或者尼德兰) 的世纪,18世纪是法国的世纪,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初期的标准性事件则是中国的崛起。

——摘自(阿根廷) 盖铁戈《21世纪: 中国的世纪》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或提炼一个历史观点进行论证。(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世纪后半期,南海成为明代经济最终融入全球经济的关键区域。中国人扩大在这个区域的参与,应部分归功于郑和下西洋,但是这个世界经济体并不是国家支持的航海所能创造的,只有贸易超越了朝贡才使得这一切发生。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强行挺进南海,他们的海盗行径使整个区域的贸易经济跌入低谷,其他国家与明朝的贸易瘫痪,并且引发了中国朝堂上一片反对贸易之声。1567年,隆庆帝废除海禁,改进了海外贸易的基础结构——包括把福建省的主要进出口港月港提升为县。一年不到,中国海商彻底恢复了原来的活力,到18世纪中期为止,中国商人在该区域的贸易活动中占有明显优势,并建立了主导中西贸助的“广州体系”。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

材料二18世纪初期的欧洲,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消失,海外贸易为欧洲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最边远地区的竞争往往在由两个国家政府暗中支持的贸易公司之间展开,这些贸易公司与其说是公司,倒不如说是一支军队,行动目标就是当地的贸易主权。这一时期英法两国的商业管理十分相似;英国的《航海法》和法国的《垄断法》,主旨都是为本国从殖民地贸易和海外貿易中获取最大化利益。到18世纪末,英国的政策开始倾向于由海军基地提供保护,由商业仓库给予支持。19世纪中期以后,由英国人领路,欧洲人通过各种方式继续扩大影响,当其影响力遭到抵抗时,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运用政治或军事手段强制进入海外市场。

——摘编自(美)伊賽·沃洛克等《现代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参与早期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退出美国领导的军事联盟一北约组织。与此同时,中苏关系在论战中也进一步恶化并处于敌对状态。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全球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 美苏两极格局趋于崩溃

C. 中欧经贸往来开始建立

D. 中法对热核战争的预判

 

二战后,受战后重建影响,国家投资恢复发展经济成为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经济模式,但唯独美国国家投资比例少。这说明了

A. 二战使美国经济遭受重创

B. 冷战制约了美国经济发展

C. 美国的自由主义经济传统

D. 美国的私人资本比较稳定

 

1609年,被誉为“国际法之父”的荷兰人格劳秀斯发表了《海洋自由论》,指出“任何国家都享有航行和交通自由的权利”。这一思想

A. 反映了自由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B. 促进了欧洲各国对新航路的开辟

C. 本质是为了维护各国的制海权

D. 是大国扩大海洋势力范围的产物

 

在罗马扩张过程中,人口增加,福利开支也随之加大,贵族和平民常常爆发冲突。为争取民众支持,马略进行了土地改革,把自己在战争中掠夺的地产分配给平民;凯撒上任时即立下遗嘱,把自己的房产全部捐赠给平民。这些做法

A. 促进了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

B.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C. 消除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D. 延缓了罗马的对外殖民扩张

 

据统计,1982年,全国农民平均每人的纯收入达到270元,比1978年增加1倍;城市职工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的生活费收入为500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78年增长38.3%。这说明

A. 农村经济改革解放了生产力

B. 政府的经济调整取得新成就

C. 以粮为纲的方针开始被纠正

D. 农村改革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下图为漫画家张乐平于20世纪30年代抗战期间的漫画《幻想中的无敌空军》,该漫画反映了此时期

A. 民众民族国家意识形成

B. 政府对日本防御作战的意图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 美苏国际力量积极援华抗日

 

1901年12月,清朝制定了《学堂选举鼓励章程》,采取科举奖励揩施,给予学堂毕业合格者贡生、举人、进士的功名。这反映了晚清政府

A. 教育改革的渐进性

B. 试图完善科举制度

C. 逐渐背离时代潮流

D. 冗官问题日益严重

 

1897年,大连作为通商口岸对外开放。在开港后的两三年中先后超过了天津和汉口,1917年更是越过广州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出口港。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北洋政府实行对外开放

B. 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 北方经济地位日益上升

D. 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元代王祯《农书》中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明清时期反而罕见,有的地方甚至退回到人耕阶段。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 战争对农业经济的破坏

B. 人口增长制约农业发展

C. 国家经济结构逐步转型

D. 高产作物的种植与推广

 

隋炀帝曾下令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怒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立,大昊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这反映了当时

A. 大运河加强了民族融合

B. 儒家思想由北向南传播

C. 南方文化影响力的上升

D. 出现了北人南迁的高潮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改”,这主要是因为

A. 秦朝国家治理经验的重要性

B. 汉初刘邦分封引发了王国问题

C. 战争对汉初经济的极大破坏

D. 汉以“黄老之学”为治国之道

 

西周时期,天子分封诸侯时不仅要封土授民,还要举行策命典礼,但当诸候子嗣即位时,只需再次接受策命,而不必再举行封土授民的仪式。这说明当时

A. 周天子权势下移

B. 血缘关系日渐疏远

C. 分封制难以为继

D. 注重维系政治秩序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80年郑观应对比西方政制与中国政制的优劣后,提出“君民共主”的主张,他认为“欧洲诸国土地、人民均不及中国却能横行天下”,“其治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而中国之所“欺藐于强邻悍敌”是因为“一人秉权于上,而百姓不得参议于下”。“泰西政事举国成知,所以通上下之情,期措施之善也。”他认为西方这种政制“颇与三代法度相符”。所以他期盼中国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务使上下无扦格之虞,臣民泯异同之见,则长治久安之道,固有可豫期矣”。

——摘编自徐宗勉、张亦功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提出“君民共主”思想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郑观应“君民共主”的思想。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2年7月初,德军占领了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然后渡过顿河,近逼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9月中旬,德军尽管已攻到了城市的中心,但却陷入了困境。11月19日,苏军在朱可夫将军的指挥下开始了冬季大反攻。两个新集团军从东渡过了伏尔加河,一个军从这座城市的北面进攻,另一个军从这座城市的南面进攻。德军围攻部队渐渐处于被包围的危险之中。苏军以巨大的钳形运动包围了德军。1943年2月2日,苏军发起总攻,保卢斯元帅率部12万人投降,德国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消灭德军的同时,又在这条战线上的其他地方发动了一系列攻势。到3月底时,他们已收复1942年丢失的全部领土。

——摘编自【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时世界反法西战争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85年5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宣布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员额减少100万的决策。会议确定今后两年军队的中心任务是精简整编,搞,好体制改革。到1987年,我军裁军100万人的任务完成。经过精简整编,全军师团单位减少4054个,军级单位减少31个,大军区减少4个。此外,还将野战军整编为集团军,新组建了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等部队,加强了特种兵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军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军事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士擅政,秦之子弟宗戚,一无预焉。汉初若稍稍欲返古贵族分割宰制之遗意,然卒无奈潮流之趋势何!故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卢梭(1712-1778)以契约论为武器,论证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人民推翻暴君之后,就有权废除不利的契约,重新建立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组成新的国家。他强调,必须坚持“主权在民”的原则,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不可分割的。国家的最高主权属于人民。卢梭认为作为主权具体体现的立法权也应属于人民,他说:“立法权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置于法律的约束之外,只能以法行事。领袖、官吏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执法人,人民随时可以委托和撤换他们,而官吏则无权剥夺人民的决定权。

——摘编自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维新变法时期的维新派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即“抑君权,伸民权”,谭嗣同(1864-1898)在《仁学》中提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君末也,民本也。……夫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这种类似法国革命先导卢梭“民约论”的思想,在谭嗣同的论著中不止一处谈到。梁启超说:“彼辈当时,并卢梭民约论之名亦未梦见而理论多与暗合”。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卢梭、谭嗣同社会契约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与卢梭社会契约思想主张的异同。

 

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的定义以及关于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544条中,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这表明了罗马法

A. 重视私有财产保护

B. 法理精深结构严谨

C. 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D. 被后世继承与发展

 

表是我国1960-1965年工业总产值变化表。这反映了

A. 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到了抵制

B. 大跃进运动的影响难以消除

C. 国家经济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D. 文革严重阻碍了工业化进程

 

1937年底,日本设立“满洲重工业公司”,垄断东北煤炭、钢铁等工业的经营权。1938年,成立“华北开发公司”和“华中振兴公司”。日本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适应长期战争的需要

B. 扰乱国统区的工业秩序

C. 打击抗日根据地经济

D. 把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

 

据统计,从1913年到1920年,中国市场上外国资本总额增加1/3以上,本国资本总额则翻了一倍多,外国资本所占比重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列强放弃了对中国侵略

B. 中国民族资本得到发展

C. 外国资本优势地位丧失

D.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实业

 

鸦片战争前,国人认为西学是“所格之物皆器数之末”;鸦片战争后,魏源等人主张“师夷长技”。这一变化表明

A. 有识之士对西学的态度渐趋务实

B. 师夷长技成为社会共识

C. 清王朝对列强的恐惧感逐渐增加

D. 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动摇

 

“三言”、“二拍”摒弃了前代文学作品中以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为主要描写对象,而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新的主人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A. 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B. 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伦理

C. 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

D. 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

 

唐代节度使掌握着士兵的生杀、赏罚、升降等权利。宋初节度使名号用来礼遇罢政后功臣故老和宰相,让其出守外地。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A. 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B. 地方行政区划趋于合理

C. 官吏选拔制度成熟

D.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汉高祖刘邦时期,规定女子到15岁还没有结婚,每年必须缴纳120钱“单身税”。其子刘盈即位后,“单身税”由120钱变为600钱。汉初这一做法旨在

A.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 贯彻夫为妻纲的儒家思想

C. 实现人口的快速增殖

D. 鼓励增加劳动力发展生产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