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工作回家。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整风运动时期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孕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城邦面积小,公民有更多机会直接参政 B. 独立自治使城邦民主发展具有连续性 C. 商品经济发达,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D. 希腊较早地受到平等、民主观念的影响
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标志,这是因为 A.军机大臣都是皇帝的亲信 B.军机处权压南书房 C.内阁名存实亡 D.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A. 太尉 B. 御史大夫 C. 刺史 D. 监察御史
“19世纪中期,英国凭借其先进的科技、股份制公司制度、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以及强盛的海军,建立了一个以英伦三岛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这实际上说明了英国 A. 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B. 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C. 大力地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D. 最先完成了科技革命
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英国的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豪华巨轮与冰川相撞而沉没的一次重大海难。当海难发生时,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由此可以判断,泰坦尼克号( ) A. 它是18世纪以前的轮船 B. 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 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的成果 D. 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005年12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项提案,决定废除在中国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农业税源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杰斐逊认为:“如果国内外一切政务,事无巨细,均集中在作为一切权力中心的华盛顿的话,一个政府部门对于另一个政府部门的牵制就成为无力的了,并且变为和我们与之分离的那个政府(指英国政府)同样的腐败和暴虐了。”在此杰斐逊意在强调 A.三权分立 B.民主共和 C.地方分权 D.中央集权
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C.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十条第四款所做修改,做出这一修改的背景是 A.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已经到来 B.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A. 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 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 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 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其意图在于 A. 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 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 重新确立欧洲的国际中心地位 D. 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文革”时期,“民主”的主要方式是“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联”,以下关于“文革”时期“民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它歪曲了民主的含义 B. 它符合民主的程序性原则 C. 它是直接民主的体现 D. 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探索
美国宪法的参与制定者富兰克林说:“我们并不想设置一位国王,可是在人类心里,总是有一种自然的倾向,需要一个国王式的政府。-------如果我们的制度设计得不好,一位国王就会迅速地降临到我们头上。”这说明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们主张 A.君主立宪制 B.三权分立 C.政党制 D.民主共和制
唐朝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下列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 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D. 男女分工明确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 A. 分封制的实行 B. 郡县制的推行 C. 宗法制的实行 D. 皇帝制的创立
“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危险 B. “左”倾错误严重 C. 中央对内外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D. 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在英国的历史中,国王乔治三世以权力欲望旺盛而著称,到1770年,随着被讥称为“国王之友”的宫诺斯勋爵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事实上的首相)后,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达到顶峰。在他的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国王的控制。这表明( ) A. 乔治三世实行的是君主专制 B. 君主立宪的确立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C. 英国首相没有制约君主的能力 D. 英国政体的特点是立宪为虚,君主为实
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被英国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称之为“光荣革命”,主要是因为( ) A. 政变主要是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之间的一场妥协 B. 没有经过大的流血冲突而取得政权 C.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D. 政变结束了查理二世的统治
英国学者约翰•索利在《雅典的民主》中写道:“20世纪30年代,卫城北坡的一口井里,出土191片陶片……陶片上全写着太米斯托克利,分属14个人的笔迹。显然这些陶片是预先准备好,打算说服群众反对太米斯托克利之后,发给他们使用。”下列理解准确的( ) A. 实现了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B. 陶片成为驱逐政敌的工具 C. 彰显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D. 是民主普遍性的集中体现
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这反映了毛泽东 A.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否定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D.在阐述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
密尔认为,代议制民主政治下,“它”的第一个职能是“……谴责那些该受责备的行为,并且,如果组成政府的人员滥用职权,或者履行责任的方式同国民的明显舆论相冲突,就将他们撤职,并事实上任命其后继人。”这里的“它”是指( ) A.内阁 B.议会 C.法院 D.总统
根据公元前123年的《阿西利亚法》,凡外国人告发罗马官吏的贪污受贿而使之定罪的,可奖赏告发者以罗马市民资格,该材料主要说明 A. 罗马国家权利的随意滥用 B. 罗马法权利主体的不断扩大 C. 罗马平民权利的不断延伸 D. 罗马法的正义、公平、权威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专制”二字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近代意义的“专制”来自西方。清末,西方的“专制”、“君主”(立宪)、“共和”等政体理论通过梁启超、严复等人传入中国。他们指出,中国之所谓法,乃君主用以束缚臣民的工具,完全没有民主共和之意,虽历史上有明君贤相,成宪家法,也无法改变中国专制制度的总体属性。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村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开明专制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所持的观点及其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忻梁启超所持观点的主要原因。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2年2月,蒋介石一行访问印度。在十余天的访问中,蒋介石希望印英当局允许印度取得自治领地位,并保证其战后独立;希望国大党暂缓提出独立要求,放弃不合作政策。由于英印双方立场严重对立,蒋介石此行未能取得成果。1942年8月,国大党号召民众展开不服从运动。印英当局随即逮捕了甘地等国大党领袖。蒋介石急电罗斯福,希望美国出面干预印度局势。同时,蒋会见英国驻华大使,对冲突加剧表示关切,希望能和平解决。丘吉尔反对盟国介入印度问题。……开罗会议时,中方在提案中曾主张“中、美、英、苏联合发表宣言,保证印度于战后立即获得自治领地位,并于战后若干年内获得独立,其时期于战后会商决定”。但开罗会议未能接受中方的主张。反对殖民主义并非仅仅针对英国。主张在战后终结殖民地制度,是中国社会舆论的主流意见,也是国民政府在战时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坚持……影响了盟国战后对殖民地的处置。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围绕英印事务所采取的策略。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介入英印事务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魏晋时期,中原王朝在西域的屯田活动规模和范围都不及两汉,但却有所深化和发展。魏晋时期,西域的屯田范围主要集中在西域东部的楼兰、高昌等地,屯田和统治中心从渠犁东移至楼兰地区。但其屯田体制在两汉基础上却有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职官系统日臻完备。西域长史是魏晋统治西域的最高长官,属吏众多,比对内地郡一级行政机构设置。并且改变了以往以兵屯为主的单一局面,民屯比重日益上升。据记载,无论兵屯还是民屯,均有西域少数民族参与其中。魏晋中原王朝以楼兰和高昌为中心长期派兵屯戍边塞要地,持续开设屯田区,以屯田与戍边相结合,将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传入西域,就地生产军粮,有力地支持了对西域的军政管辖,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内地与西域乃至中亚地区的联系和交流。 --摘编自王欣《魏晋西域屯田的特点》 (1)根据材料,指出魏晋时期中原王朝在西域屯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中原王朝在西域屯田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任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人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编者注:绅商指既有功名职衔,同时又经营工商业的社会群体。张謇等人是其杰出代表。) ——摘编自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 材料二为提高商业效率和收益,商人在贸易实践中还创造了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如合伙制、特权和特许公司、股份公司等。……商人阶级逐渐成为一支最具影响力的新兴政治力量,开始参与甚至主导国家政治生活。……商人还热心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通过资助公益事业表达他们对社会的关爱,借此赢得良好的声誉,进而提高其社会地位。 ——马世力滕海键《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商人与近代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79年以后,中国与西属菲律宾的帆船贸易进入鼎盛时期。1644年以后的四十年间,由于清朝海禁政策的影响,中国与西属菲律宾的贸易一度中衰。中国开放海禁以后,中国与西属菲律宾的贸易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18世纪末以前,中菲间的贸易方式基本上是在中国海商(包括定居在菲律宾的华商)主导下的传统中国海外贸易形式。 材料二从18世纪末起,传统的中菲贸易开始出现明显的转变。随着远东国际形势的变化,从18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商船(包括西班牙商船)开始介入中菲贸易,致使中国帆船的传统优势逐渐失去,中菲贸易大部分是由往返于马尼拉与香港、澳门之间的西班牙船只进行的。必须指出的是,此时中国帆船虽然已经丧失了中菲的经营权,但中国商人并没有就此退出中菲贸易。这一贸易的两端继续由中国人挖掘着,一边是在厦门、澳门和香港的华人,另一边是马尼拉的华人。只有一项对中国的出口品——米是由西方人经营的。 材料三18世纪末以前,中国输往西属菲律宾的商品,除了大宗的丝绸和纺织品外,还有各种食品、日用品、禽兽、瓷器等。从西属菲律宾运往中国的商品主要是大量墨西哥元。十九世纪以后中菲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中国出口的产品按价值大小的顺序为:丝绸和生丝、亚麻、纸张、瓷器、食品、还有少量的玻璃制品、珠宝首饰和茶叶等。这些货物大部分供菲律宾人民消费,其中作为当地纺织业原料的生丝,仅怡朗省每年进口的数量就值40万比索。进口纸张大部分用于马尼拉的烟厂生产卷烟。而与此同时,从菲律宾输往中国的商品的结构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大米取代白银成为大中商品。接下来是金沙、硬币、棉花、金属器具,马尼拉麻、土布等。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菲律宾的亚麻、咖啡、糖、烟草,特别是香烟也已经开始在上海等中国沿海城市销售。 ——以上材料均选自李日强《明清中菲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菲贸易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菲贸易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下面是《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表》,对于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B. 普遍实行国家福利政策,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C. 农业发展缓慢,国家经济明显出现了严重滞涨 D. 大力发展第产业,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浪漫”一词原指中世纪时用罗曼语(古代法兰西方言)写成的诗歌或传奇,多以英雄冒险与奇妙经历为主。到了18世纪后半期,此词用来比喻与现实相区别的想象中的世界,和“野性”“幻想”“不可思议”等形容词相近。“浪漫”词义的演变反映出 A. 批判现实成为社会潮流 B. 启蒙运动推动文艺发展 C. 西方重视历史文化传承 D. 对“崇尚理性”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