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地区,“男女之私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为婚姻.合卺之仪,非俗非古,杂袭夷俗,喜怒离合,习为故常”,这反映出

A.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加强

B. 上海引领社会新潮流

C. 传统礼俗开始受到冲击

D. 婚俗急变加剧了社会动荡

 

20世纪80年代初,个体经营中产生雇工现象,由于担心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明文规定只准“请1~2个帮手”,“最多不超过5个学徒”。但实际普遍超过这一限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中央采取的是“三不政策”,即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这表明当时

A.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B. 中央已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C. 国家限制个体经济的发展

D. 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亟待突破

 

进入近代,中国棉纺织业出现了“纺废织存”的现象。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西方纱厂产品的物美价廉

B. 中国棉纺织业被迫实现近代化

C. 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D. 棉纺织业内部分工的矛盾激化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人的体闲(指人们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方式从随意体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休闲,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近代交通发展的迅速

B. 工厂制度影响的深远

C. 生活方式日益国际化

D. 民众财富收入的增加

 

西汉初年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这反映出当时西汉时期

A. 政府从经济和政治上抑制商人

B. 官方垄断了商业的发展

C. 政府把商人限制在小范围内活动

D. 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

 

1962年底,美国政府向伦敦提供导弹,要求英国支持美国提出的核力量计划,以保证只有美国”一个指头按核扳机”。随后肯尼迪写信要求巴黎也像伦敦那样做,戴高乐在复信中坚持法国发展自主的核力量。这反映出

A. 国际军备竞赛日益激烈

B. 西方阵营出现分化

C. 法国坚持自主性的外交

D. 美欧同盟关系瓦解

 

周恩来说:“尽管过去我们跟美国吵架也有过经验,但那是野台子戏:这次是一次正式的国际会议,我们上国际舞台了,是一次正规戏、舞台戏,所以要本着学习的精神去做,这次会议

A.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B.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联系

C. 体现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D. 打破了西方国家封锁中国的局面

 

下面是西藏自区1965年与2014年部分经济指标对比表(单位:亿元),由此可知,西藏自治区的建立

 

1965年

2014年

年均增长率

国民生产总值

3.72

920.8

12.2%

地方财政收入

0.22

164.75

14.5%

工业增加值

0.09

66.16

14.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0.89

36.51

13.1%

 

 

A. 实现了藏族同胞当家做主的愿望

B. 保障了西南地区的稳定和社会进步

C. 促进了西藏自治区生产力的发展

D. 消除了藏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差异

 

巴黎公社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在一开始准备选举时,就在公告中号召选民“知人善任”,“挑选真心实意的人,出身平民,坚定、积极、有正义感、公认为正派的人”,据此可知,这些公告意在

A. 贯彻“主权在民”理念

B. 发动群众进行暴力革命

C.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D. 让工人群众获得选举权

 

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传统社会,民众一般是很少组成团体来参政的,而在辛亥革命后,工人、商人、妇女等对国事、政事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反出辛亥革命

A. 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 促进政治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C. 改变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结构

D. 提高了民众民主政治的素质

 

1783年,国王任命24岁的小皮特为首相,下院多数议员对国王“把国家委托给一个小学生来管理”非常不满。而小皮特则要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获得新议会的支持,这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失去了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并重新进行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的开创最能说明

A. 国王拥有控制议会的权力

B. 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C. 责任内阁制完全形成

D. 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

 

下表为《十二铜表法》中的有关规定,这些条款观定

条款

内容

第三表第4条

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如愿意,可自费供养。若无力自费供养,则拘禁他的人每日应发给他面粉一磅,如愿意,亦可多给

第八表第4条

如果欺侮人,则罚款25苏

 

 

A. 主要是为了限制贵族的势力

B. 体现了人权至上的原则

C. 透视了古罗马社会的人文色彩

D. 使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据史书记,隋初,御史和前代一样,“依旧入直禁中”,直到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罢御史直宿禁中之制”。,隋炀帝这一做法

A. 缩小了监察机构的权力范围

B. 有利于监察机构的相对独立

C. 表明隋朝监察体制日益完善

D. 反映了隋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物进行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

——乔·萨托利《民主新论》

材料二 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密尔指出:“国家的主权权力属于全体人民或公民,人民通过自己的代表行使这种权力。”

材料三 用豆子拈阄的方法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用豆子拈阄的办法雇佣一个舵手、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或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务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

——苏格拉底

材料四 它可以假借大多数人的意志所形成的道义的力量,坚定地、迅速地和顽固地去实现独夫的意志。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人民行使权力的方式分别是什么?它们有何异同?

(2)材料三、四评论的是哪一个材料中的政治制度?你如何理解这些评论?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避免材料三、四中的情况发生的。

 

2012年始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引发了市场对欧盟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欧盟路在何方,举世瞩目。阅读材料,探究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援助法》规定:受援国必须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监督,在政治上排挤和压制各国进步势力。

材料二 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龙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三 (上世纪)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

——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

(1)依据材料一分析美国通过《对外援助法》要达到什么目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先贤们倡导欧洲统一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分析欧共体的成立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一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

——列宁《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材料二 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为这样做会同支持临时政府的苏维埃发生对立,会脱离群众。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认为革命之所以能够和平发展,是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中央委员会认为,俄国革命的国际形势(德国海军中的起义,这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在全欧洲增长的最高表现;其次,帝国主义为扼杀俄国革命而媾和的威胁)和军事形势(俄国资产阶级和克伦斯基之流已经明确地把决定彼得格勒让给德国人),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了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的党,以及第二次科尔尼洛夫叛乱显然已在准备军队撤出调往彼得格勒,哥萨克包围明斯克等等

——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1917-年10月23日)

试结合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从革命形势、革命策略和结果三个方面简要评述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过渡中革命策略的变化。

 

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根据四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归纳二战后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2)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

(3)“冷战”持续了40多年,它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下,欧洲资产阶级掀起了反对专制集权,争取民主法治的伟大斗争,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普鲁士胜利引起的一片狂欢声中,在拿破仑帝国倾覆后的废墟上,在饥饿的、时刻准备战斗的巴黎人民面前,俾斯麦正式宣告了新的德意志帝国的成立。”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72米长的镜厅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大业至此完成。

——《大国崛起·德国篇》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70年普法战争对法国和德意志政治体制演变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德两国的君主立宪制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

 

“决战鲁西南,直插鄂豫皖,突破包围圈,逐鹿我中原。狭路相逢勇者胜,刘邓大军威名传!”这首歌曲歌颂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红军长征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1984年7月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指出:“21世纪日本人一致同意前提下,大胆触动过去意见纷纭或回避触及的问题,重新形成统一看法,以促进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堂堂正正地前进,推动国家的发展。”这表明日本

①企图摆脱雅尔塔体系的束缚

②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③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④政府将正视侵华,勇担责任。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012年打赢官司的秋菊发家致富后又当选为村长,计划全家出游带孩子见见世面。与图文有关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B.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加强

C.海峡两岸“三通”已经实现

D.台湾社会制度发生了改变

 

法国学者雷奈·格鲁塞在《东方的文明》中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 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D. 创立三公九卿制度

 

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 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 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 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 中共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

 

某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能够改变这次会议航向的主要原因是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反帝反霸的不结盟政策

C. “求同存异的方针    D. 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原则

 

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最重要的表现是

A. 推翻了极端专制的政权

B.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 无产阶级掌握政府的权力

D. 工人群众拥有革命武装

 

抗日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比较,中国方面的最大变化是(  )

A.抗日的领导者已不是腐败的统治集团

B.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了全民族抗战

C.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D.国家综合国力已经大大增加

 

词汇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中国各报刊上的有(    )

A. 北京、八国联军、赔款                B. 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

C. 北洋军阀、合作、北伐                D. 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示意图。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

A. 对苏联和对西方贸易额出现交替上升状态

B. 被西方封锁遏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

C. 国民经济建设国际环境恶劣,举步维艰

D. 同西方国家经济技术交流活动陷于停滞

 

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威尔克斯主持的《苏格兰人报》刊出谴责政府对外政策并攻击国王乔治三世的文章,英王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其议员资格。英王的做法

A. 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

B. 违背了《权利法案》规定

C. 正当行使了英王的权力

D. 维护了英国政府的权威

 

19世纪末2O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以下变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学习西方制度,变法已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政治制度出现里程碑式的变化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