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从积极的意义来看,主要是 A. 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B. 有利于规范社会等级秩序 C. 有利于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 D. 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三:历史上荆江洪水水位抬高统计
材料四: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
材料二、三、四均摘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评长江流域开发的情况(要求表述成文)。 要求:评述内容应包括开发的过程及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谈谈你个人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卷30 材料二: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 ——《后汉书》卷46 材料三: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功,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人织,百人衣之。本末何足能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回答,汉朝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目的制定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封建政府是否能达到目的?为什么? (3)评论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 土地私有制度 C. 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官营、私营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B. 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 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效率低下,弊端丛生 D. 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后来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最能说明 A. 官商结合是晋商获利的主要途径 B. 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C. 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商帮兴起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 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题文)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 生活习俗改变 B. 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 官府鼓励经商 D. 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清前期,景德镇某御窑厂有雇工300余人,其中圆器头、雕削头等工是“计工给食其余工作头目雇请,俱给工价。”“御厂所制瓷器,大半备以回贡(回赐给来进贡者),故大内(皇宫)颁样烧造。”该窑厂 ①属于官营手工业 ②产品主要用于皇室日用 ③采用机器化生产 ④产品主要用于朝贡贸易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绩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 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 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 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D. 棉布逐渐取代麻布
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古代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A. 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 自然经济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C. 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渠道不畅通 D. 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2013年4月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被选为“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墓中可能出土的文物是 A. 开元通宝 B. 丝质长袍 C. 突火枪 D. 青花瓷器
《新全球史》写道:“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 A. 井田制 B. 均田制 C. 地主土地私有制 D. 农民土地私有制
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 A. 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而安定 B. 耕牛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C. 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 D. 川西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下列事件之间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 B. C. D.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反映了1700年至1840年间不列颠和欧洲男性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比较情况
——摘编自谷延芳《中古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特点一兼与工业革命时期的比较》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和毛泽东分别提出了极具时代特色的农民观,孙中山指出,造成农民生活痛苦的主要原因是地主和商人对农民的经济剥削及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强调解决农民问题的办法是政府助农民”结成团体”和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核心问题”,“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革命”,他指出,农民问题主要来自以帝国主义,军阀和地主阶级等人为的压迫问题,与水旱天灾。病虫害等天然的压迫问题,其中人为的压迫问题是目前的紧急问题,鉴于此,毛泽东赞扬“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的权力的革命”,并高度评价“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做法 ——摘编自谢晓鹏《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与毛泽东农氏现之比较》 材料二 1990年3月3日,环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休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农业“两次飞跃”理论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与毛泽东农民观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关于农业“两次飞跃”思想的具体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思想对当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的近代化运动是随着16世纪商业革命的兴起而发生的。商业革命首先开始于意大利,逐渐向西欧其它国家扩展,它不声不响地创造出新的上帝一商品和货币,宣布“赚钱是人类最终的一目的”,货币逐渐取代了封建特权,因为大规模的贸易“要求有自由的在行动上不受限制的商品所有者,他们作为品所有者来说是有平等权利的,他们根据对他们所有人来说全都平等的《至少在当地是平等的)权利进行交接”。不少土地贵族参与城市经济项目的,购买公司股票,政府债券等,社会资金在城市积淀下来,过去只有几万人的城镇,变为进行跨国贸易的商品集散地,各国经济出观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逐渐破坏了各国传统经济壁障,为商品生产提供了更好的国内外条件,获利后的商人们纷纷建厂,把资金投入手工业,使得经济要素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过去只为本地区需要而生产的城市手工,开始为远方的更大市场而产生。 ——编自章开远、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平期现代化研究》 材料二 16~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随着棉,丝织品大量卷入市场,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兴起,“国内市场也从这时起,有了真正的扩大”,大宗商昴运距离贸易所带来的高利润,促使商业资本向着贸易中心点集中,从而使一些贸易中心点迅速城市化,仅是府治所在地的苏州,成了全国性中心市场。在运河沿线,济宁、淮安等一批商业都会共起。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使江南地区的商业市镇众多,市镇周边的小生产者卷入市场,从而导致小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丝织业中“大户”和“小户”就是这种分化的给果,这一时期,中国商品市场兴旺,而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刚刚起步,技术市场偶而有之。因此,它只不过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编自唐文基《16-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业革命在哪些方面推动西欧近代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宦官本为内侍,是不许过问朝政的,但是宦官亲幸的身份,又每每使他们成为帝王施政的工具,东汉是封建生产关系迅速发展的时代,食封制度是秦汉时期重要的制度之一,西汉功臣勋戚都有食封制待遇,而宦官不得食封。东汉和帝时宦官郑众除掉外戚窦氏,首次获得封侯恩宠,之后宦官食封愈演愈烈。宦官们“专树党类,欺国蠢政之事,不可单书”,这伙腐朽不堪的贵族地主集团终于把“中兴”二百年来的东汉王朝戳得千疮百孔、奄奄一息。 ——编自刘修明《东汉宦官集团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宋代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大都较大,极少出现东汉妹皇帝,宋代对科举制做了很大的改善,政府大大增加了取士人数,为天下读书人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为官之路,很多人不用通过宦官去维持生活或进入官场,宋朝时出现了文官独大局面,而文官更让皇帝放心也便于皇帝控制,加之文官易形成不同政治势力,互相斗争,皇帝制衡权术中相应也就少了宦官集团。因而宦官在有宋一代基本未干预治 ——摘编自阳全平、胡雪梅《谈宋代少宦宫干政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东汉、宋朝宦官在政治上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宦官干政的认识,
在莫奈的画中有如此场景:宁静的午后,深奥的黄昏,撑阳伞的美丽忧伤女子,草地上读书的少女,阳光下的田野和树林……一切都是那么优美、雅致、美妙,明亮的调子总是给人一种希望、一种慰籍。材料体现莫奈的作品 A. 重在描绘山水田园风光 B. 迫求主观化的艺术表现 C. 执着于对同一主题写生 D. 采用夸张手法表情达意
有学者说,随着中国核试验的成功,美苏再也不能无视中国的存在,亚非国家和英法等国舆论普遍认为,联合国没有中国参加、禁止核武器的努力没有中国的合作不可能起作用。联合国再不接纳中国是没有道理的,这说明原子弹的成功研制 A. 促进了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B. 极大地改变亚太和世界格局 C. 有助于改善中国外部环境 D. 为中国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毛泽东在《农村调查》一文中指出,要做一件事,“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东张西望,道听途说,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据此可知,毛泽东强调 A. 动员农民群众 B. 提高理论素养 C. 密切联系群众 D. 实事求是精神
912年11月,梁启超在演说中说“中国由专制制度改为共和国体,在名义上已全属新换旗帜,而事实上试问政治现象,与从前能差几何耶?不能以架中华民国之招牌,即可谓之共和”据此可知,梁启超 A. 认为民主共和道路任重道远 B. 肯定辛亥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C. 为清末新政的天折深感惋惜 D. 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所获得的知识,是能推翻一些基于绝对信仰上的宗教观念,神圣的天体可被正确地统一到力学的规律之下,这说明牛顿所取得的成就 A. 使人类摆脱宗教神学体系束缚 B. 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想观念 C. 确立理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 D. 推动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诗经》中的政治讽喻诗主要分布在《大雅》和《小雅》中(如下表)。这种情况
A. 体现了文学作品的抒情色彩 B. 说明《诗经》主要记录君王言行 C. 反映当时士人具有忧患意识 D. 真实反映西周百姓生活艰辛
洛克认为处于自然状态的人自由平等,大家都服从自然法。这种自然状态的缺陷在于没有成文法和公正的裁判者,甚至没有执法机关。为了克服这些缺陷,保护财产权,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应转让自己的部分权利,委托特定的人来行使,据此可知,济克主张 A. 社会契约论 B. 分权制衡论 C. 天赋人权说 D. 人民主权说
在先秦儒家那里,权力是附属于道德的,道德的极致必然或应然就是权力的极致。汉初儒生陆贾则提出“道因权面立,德因势而行”,汉初儒学这一变化 A. 淡化道德色彩以维护统治 B. 深化核心价值以经世济民 C. 重构理论体系注重实用性 D. 借鉴法家思想以顺应时代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刚开始基本上实行的是自由贸易政策,但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强和国家经济矛盾的激化,各国的贸易政策逐渐转向贸易保护主义。至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从来都没有完全开放市场。材料说明当今 A. 全球化已阻碍经济发展 B. 经济全球化只是局部现象 C. 世界经济出现民族化倾向 D. 经济趋势是区域集团化
有学者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结合了社会主义体制以及资本主市场经济后应运而生的一类“混合经济”。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 尝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得到了美国经济模式的启迪 C. 开创了苏俄工业化的新途径 D. 利用了资本主义经济一些优点
1933年6月,《纽约时报》发表评论:“当经济危机不断恶化的时候,尽管数百万人对他恨之切切,但更多的人对他热爱万分,将他视为救世主——‘天赐的弄潮儿’。”这是因为他恨之 A. 固守“放任自由”的政策 B. 实行改革加强了国民信心 C. 解决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D. 改变了美国的社会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