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围绕曹操墓真伪的争议持续不断,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尤其在用人上,有人说他“唯才是举”,有人说他不善用人。他死后,其子曹丕废汉称魏,历史上称曹魏。曹操生活的时期战乱频仍,国家主要的选官制度应该是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 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发生洪灾,阁臣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 秦、元、清 D. 秦、隋、明
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A. 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 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 这—做法使军政大权进—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 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唐高祖时期,国家要对大运河一些淤塞的河段进行疏通,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 决策权 B. 行政权 C. 军政权 D. 财政权
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 分封建国 B. 剥夺王侯爵位 C. 推恩令 D. “附益之法”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宗法制和郡县制 C. 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下属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 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 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 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 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 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 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秦朝中央官制中并无“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中,太尉是虚设的,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由此,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 A. 牵制丞相,监察百官 B. 代替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C.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 任命郡守和县令
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 A. 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B. 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 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 设通判,监督知州
我国古代官僚体系中,最早具备监督监察职能的是( ) A. 节度使 B. 御史大夫 C. 提刑按察使 D. 刺史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 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 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时说“他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 A.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别是( ) A. 外朝和中朝 B. 侍中和丞相 C. 中朝和外朝 D. 尚书令和太尉
当看到电视剧中出现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的场面时,我们知道这一场景最早出现在 A. 努尔哈赤统治时期 B. 皇太极在位期间 C. 康熙帝亲政时期 D. 雍正帝在位时期
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 A. 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 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C. 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 D. 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 ②强化了君主专制 ③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元朝实施行省制 ④明朝设立内阁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B. 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 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 内阁制度 B. 宰相制度 C. 宦官集团 D. 胡惟庸集团
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 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 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A. 西周分封制 B. 西周宗法制 C. 唐朝三省六部制 D. 清朝军机处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 郡国并行制度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察举制度
观察以下两图,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
①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 ②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统治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内阁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统计
——《中国的世界记录》 材料二 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唐宋)科学技术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成就。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中国人在科学实验发明上的确非常伟大。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回答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科技成就和古代社会生产中哪一领域的联系最为密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点? (2)请举两个例子说明唐宋时期科技取得“非凡成就”的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李约瑟的“问题”。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东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材料五 清朝皇帝乾隆之女立的纪念牌坊——于氏坊。传乾隆女儿脸上有黑痣,算命先生说:“主一生有灾,须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灾祸。”朝中议论,只有圣人后代最妥,由于满汉不准通婚,乾隆让女儿认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改姓于后下嫁孔家。 (1)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变化的过程。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变化)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的理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为打开“新风气”借鉴的理论。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务行。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