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2016届高一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强大

C.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

D.个体商人及私人讲学出现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楚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鼎是王权的象征 B.周天子对王国控制松驰

C.西周诸侯国强盛 D.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2009518日,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B.“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

C.“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指篡政的乱臣), 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淳于越这一言论的意图是

A. 普遍推行郡县制 B. 实行三公九卿制

C. 恢复宗法分封制 D. 用权术驾驭大臣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

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C.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西汉文帝出行时有人惊吓到他的马,此人被廷尉处以罚金。汉文帝认为处罚过轻,廷尉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据此可以认为汉初

A.重视法治社会的建设 B.官僚集团自觉守法

C.官僚和法律牵制皇权 D.法律权威高于皇权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 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 D. 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 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 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 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

③明朝的内阁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

A. 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 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 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但)害人之物为禁”。这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

A.对外国侵略的本质有了正确认识

B.主张自由贸易,不限制通商

C.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外交方针

D.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政策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反映了从先秦到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B.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C.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在谈到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假如皇帝与大臣发生矛盾,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依据这一论述得出的结论是( )

A.废丞相降低了行政效率 B.皇帝加强了对百官的掌控

C.内阁没有任何政治权力 D.废丞相直接导致皇权削弱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 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B. 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C. 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 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 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B. 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C. 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D. 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副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 )

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想持续阶段

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A. ①② B. ①④

C. ② 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大规模的、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文中描述的入侵是指

A.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务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马戛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法英两国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为此西方列强发动的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 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 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 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 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经济足匡时,筹楚饷、克杭城、平粤寇、底定关陇回疆,尽瘁江闽,先幕后官,遍历艰苦成铁汉;诗书能报国,精天文、熟地理、详水利、谙练吏才兵略,兼通洋务,出将入相,不求温饱是真儒。该题词称赞的是

A.李鸿章 B.曾国藩 C.左宗棠 D.张之洞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西汉的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郡国并行 B.剥夺王侯爵位 C.推恩令 D.刺史制度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从战争(甲午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慈禧太后、奕、李鸿章)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但他们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他们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高是基于

A.中国综合国力比日本差

B.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活动破坏了世界和平

C.清政府对西方列强长期实行友好政策

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损害了西方列强的利益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拐点

B.折射出全体国人均要求改革的社会思潮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B.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C.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 中书省 B. 内阁 C. 军机处 D. 礼部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是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据此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点的是

A.中法战争 B.抗日战争 C.《南京条约》 D.甲午战争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A. 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 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 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 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极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行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为迁都重庆作了全方面准备

B.粉碎了日本掠夺资源的企图

C.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该图是一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A.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 B.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

C.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D.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2008年上映的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了:一次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此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七·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的西北地区

D.华北事变后的华北地区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 )

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   )

A.《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B.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

C.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

D.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详细信息
40. 难度:困难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A.清末“新政”注意改善民生,农民很怀念清王朝

B.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的消息未达到农村

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D.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国民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建设没有任何成效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马克思在1853年说: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而蒋介石则说: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竟而遽尔败亡,……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二者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C.符合革命史观,具有片面性 D.符合文明史观,具有客观性

 

详细信息
43. 难度:中等

《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

A. 支持中国革命

B. 反对中国革命

C. 舆论导向谨慎

D. 认清了起义前景

 

详细信息
44. 难度:中等

19024月,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一封信中明确表示:满清政府已百事腐败,久已毫无希望,破坏主义终不免;愈迟则愈惨,不如趁早。唤起民族精神讨满,是今日中国最适宜的主义。这表明梁启超

A.拥护三民主义 B.主张维新变法

C.赞成民主共和 D.倾向民主革命

 

详细信息
45. 难度:中等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下列哪点最贴切 ( )

A.民主革命第一枪 B.谁再想做皇帝,都做不成了

C.自由尽是新风尚 D.世界风暴新源泉

 

详细信息
46. 难度:中等

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纲领:秦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南宋——“均贫富,等贵贱;明末——“均田免粮;清代——《天朝田亩制度》。这些材料反映出农民斗争的愿望是

A.打击地主经济 B.获得土地 C.摆脱暴政统治 D.建立平等的社会

 

详细信息
47. 难度:简单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B. 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C. 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D. 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详细信息
48. 难度:中等

1853521日伦敦一家大茶叶公司的一段通信中写道:上海的恐慌据报道达到了极点。黄金因人们抢购贮藏而价格上涨25%以上,白银现已不见,以致英国轮船向中国交纳关税所需用的白银都根本弄不到……每年在这个时候都已开始签订新茶收购合同。可是现在人们不讲别的问题,只讲如何保护生命财产,一切交易都陷于停顿。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经济危机制约了中英贸易

B.李秀成率领太平军大举进攻上海

C.太平天国运动引起了社会动荡

D.英法美在上海展开租界争夺大战

 

详细信息
49. 难度:简单

除革命党、谘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这表明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详细信息
50. 难度:中等

胡适说:“辛亥革命以后,从前所有一切维系统一的制度都崩坏了。中央政府没有任官权,没有军队,没有赋税权;而各省的督军都自由招兵,自由作战,自由扣留国税,自由任命官吏。到了后来,有力的督军还有干预中央的政治,中央政府就变成了军人的附属品了。离心力的极端发展,造成了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由此可见,胡适

A.认为辛亥革命导致分裂局面的出现

B.坚持走社会改良的道路

C.意识到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D.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51. 难度:中等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史称“教案”。1862年,江西巡抚葆桢为教案一事派官员到民间密访。官民对话记录如下:

问:你们纷纷议论,都说要与法国传教士拼命,何故?

答云:他要夺我们本地公建的育婴堂,又要我们赔他许多银子,且叫从教的来占我们的铺面田地。又说有兵船来挟制我们。我们让他一步,他总是进一步,以后总不能安生,如何不与他拼命?

问:我等从上海来,彼处天主堂甚多,都说是劝人为善。譬如育婴一节,岂不是好事?

答云:我本地育婴,都是把人家才养出孩子抱来乳哺。他堂内都买的是十几岁男女,你们想事育婴耶?还是借此采生折割耶?

问:你们地方官同绅士主意如何?

答云:官府绅士,总是依他。做官的止图一日无事,骗一日俸薪,到了紧急时候,他就走了,几时顾百姓的身家性命!绅士也与官差不多,他有家当的也会搬走。受罪的都是百姓,与他何干!我们如今都不要他管,我们止做我们的事。

问:譬如真有兵船来,难道你们真与他打仗么?

答云:目下受从教的欺凌也是死,将来他从教的党羽多了,夺了城池也是死……他不过是炮火厉害,我们都拼著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几个人!只要打不完的十个人杀他一个人,也都够了。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教案予以评价。

 

详细信息
5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朝采取什么措施来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秦汉时期又采取什么措施来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

(2)根据材料一,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的具体成果。

(4)概述材料三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主要观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