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该图是一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A.新中国的民主政...

该图是一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A.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 B.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

C.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D.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D 【解析】 从材料中“两党合作”等信息可排除A、B两项;根据“国民政府开放民主”“民族凝聚力增强”等信息可以排除C项,因为国民革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尚未建立起来,民族凝聚力增强也不符合这一时代特征。符合题意的应是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极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行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为迁都重庆作了全方面准备

B.粉碎了日本掠夺资源的企图

C.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查看答案

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A. 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 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 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 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查看答案

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是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据此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点的是

A.中法战争 B.抗日战争 C.《南京条约》 D.甲午战争

 

查看答案

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 中书省 B. 内阁 C. 军机处 D. 礼部

 

查看答案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B.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C.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