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

《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

A. 支持中国革命

B. 反对中国革命

C. 舆论导向谨慎

D. 认清了起义前景

 

C 【解析】 试题“叛乱”是贬义词,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说的。“革命”是对推翻统治的一种赞扬和肯定,是站在起义者的立场是说的。“起义”相对来说是中性词,不能反映媒体的态度。从对这两个词语的推敲可以看出《泰晤士报》对舆论导向谨慎,选C项。A、B项说法都具有片面性,D项错误,材料中明确的交代不能看清起义的前景,所以才用的起义二字。因此ABD三项背离了材料意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马克思在1853年说: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而蒋介石则说: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竟而遽尔败亡,……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二者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C.符合革命史观,具有片面性 D.符合文明史观,具有客观性

 

查看答案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国民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建设没有任何成效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查看答案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A.清末“新政”注意改善民生,农民很怀念清王朝

B.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的消息未达到农村

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D.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查看答案

《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   )

A.《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B.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

C.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

D.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查看答案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 )

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