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8年高三历史三轮冲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冲提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其主要目的是

A. 宣扬君权神授

B. 主张以德治民

C. 强调天人感应

D. 强化三纲五常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在中国儒家教义中,有一种“人品观“将人分为“君子”与“小人”两种。君者,群也,人需在大群中做人,不专顾一己之私,并兼顾大群之公,此等人乃“君子”。以下思想主张与此“人品观”最为类似的是

A.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B.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C.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null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东汉明帝永平八年,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汉桓帝一面派人到老子的故乡立庙画像,一面在宫中“设华盖以祠浮屠、老子”。这说明当时

A. 佛教、道教冲击了儒学地位

B. 初步形成三教合流的局面

C. 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

D. 佛教融合了中国本土文化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自汉武帝以来,汉代政坛曾出现世为边郡守世为二千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君主专制的减弱

C. 儒学地位的提高

D. 察举制促使世家大族开始出现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汉书》记载,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策问时说:“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由此可见,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是()

A. 君主要进行变革    B. 君主要重视灾异    C. 君主要知道自省    D. 君主要实行仁政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以下对王夫之的这一思想主张认识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B.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C. 主张与当时新型经济成分的出现有关    D.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理念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儒家学说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和而不同”的思想又蕴含着调和差异与冲突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普世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史实是(  )

A. 世界大同说    B. 东亚文化圈    C. 政教合一性    D. 儒学现代化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清朝末年,黄宗羲的思想受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高度关注和大加赞赏,甚至谭嗣同等人还把《原君》等名篇节抄并散发。这反映了

A. 黄宗羲的思想实质上是民主思想    B. 黄宗羲的思想是引入西学的桥梁

C. 改良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古代民本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思想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他评价的是(  )

A.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C. 李贽的《焚书》    D.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主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下列关于材料中观点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深受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B.小农经济形成是其产生的根源

C.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D.思想是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的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早于他100年的古希腊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相似反映了(  )

A. 荀子受到西学东渐影响    B. 两国的社会制度高度一致

C. 人类对自然斗争能力增强    D. 两人都关注自然界的探讨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 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B. 相互学习、思潮趋一

C. 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D.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上述中国古代著名诗句反映了崇尚自然的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法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韩非子·诡使》曾说:“悉租税,专民力,所以备难充仓府(库)也。而士卒之逃事状(藏)匿,附托有威之门,以避摇赋,而上不得者万数。”这反映了战国后期

A. 土地兼并现象突出

B. 地方割据势力扩大

C. 农业人口不断减少

D. 生产关系有所发展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魏晋时期,有人指责佛教沙门剃发,抛弃妻子,不讲孝道。对此,佛教回应“孝之为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其亲”,认为僧尼出家并不是抛弃妻子,不忠不孝,而是用更大的荣光和成就使家族和国家得到好处。这反映了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学的发展遭遇社会危机

C. 佛教积极地融入本土文化    D. 思想界出现“三教合流”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有宋一代,神童辈出。诸如丘浚十岁、孔文仲七岁、蒋堂六岁、黄庭坚七岁等,会赋诗、能作文的记载比比皆是。从宋太宗时起,朝廷专门设立童子科,有多位童子被赐予同进士或学究出身,其中最小的只有三岁。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 乡学教育成效显著    B. 皇权日趋随意独断    C. 官僚体制充满活力    D. 科举考试流于形式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思想家

意大利思想家

4世纪

范缜的著作《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

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13世纪

朱熹认为:“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载,“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托马斯•阿奎纳认为,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换得永恒的、真正的幸福。即来世的天国幸福

16世纪

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马基雅维利认为,共和国不会像独裁君主那样限制人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精神,因此共和国比君主国更能长治久安,更善于调动公民精神投入战争

 

 

上表是自古代到16世纪中国和意大利思想家的思想对比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对民的作用的认识更加清楚,所以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更加着意阐释、鼓吹,成了这一时期的一股思想大潮,并在萌芽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体系。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他们民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而荀予侧重点是“恩惠于民”。                                                         

——《南阳日报》

材料二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度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决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样,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体系的政治经济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最初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的内涵,并指出其与西方思想的不同之处。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材料  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稳定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崇祯年间所刻曾楚卿编《莆曾太史汇纂鳌头琢玉杂字》中40幅演戏对联中剧目

忠孝类

节义类

功名类

风情类

1.苏武:《牧羊记》

2.蔡伯喈:《琵琶记》

3.苏茧:《鹦鹉记》

4.刘殷:剧名不详

5.五伦:《全备记》

6.姜诗:《跃鲤记》

7.凯文:剧名不详

8.杨显:剧名不详

9.玉箫女:《玉环记》

10.刘锡:《宝莲灯》

11.朱寿昌:剧名不详

12.赵氏孤儿:《八义记》

13.蔡端明:《洛阳桥记》

14.三省半:剧名不详

15.孟道:剧名不详

16.杨氏:《杀狗记》

17.杨正卿:剧名不详

18.李彦贵:《卖水记》

19.文俊:剧名不详

20.王十朋:《荆钗记》

21.孟琰:剧名不详

22.包文拯:《包公案》

23.韩朋:《十义记》

24.冯京:《三元记》

25.薛仁贵:《白袍记》

26.韩信:《千金记》

27.曹彬:剧名不详

28.班超:《投笔记》

29.苏秦:《金印记》

30.刘知远:《白兔记》

31.吕蒙正:《破窑记》

32.傅春卿:剧名不详

33.薛登山:《薛家将》

34.文显:剧名不详》

35.朱买臣:《渔樵记》

36.《拜月亭记》

37.梁山伯:《同窗记》

38.陈三:《荔镜记》

39.薛荣:《合钗记》

40.《西厢记》

14种

10种

11种

5种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以律法的责任。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

——西塞罗(古罗马法学家)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出两条关于韩非子与西塞罗的法律思想不同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说明合理,史论结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