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
|
“对共和派而言,虽然宪法未对国家政治体制做出明确规定,但既然宪法承认了‘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那么自然也就意味着承认共和国本身;而对君主派来说,由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院由由间接选举产生,一俟君主派得势,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以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以变为贵族院。”这反映出法国1875年宪法( ) A. 脱离法国国情 B. 是两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C. 不能维持长久 D. 获得了两派的竭力支持
|
|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 A. 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 B. 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C. 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 D. 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
|
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这说明 A. 工业革命推动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 B. 英国议会实行无代表的专制统治 C. 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力量的变化 D. 英国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世界霸权
|
|
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认为:“(《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据其描述,当时英国 A. 实行责任制内阁 B. 削弱了议会立法权 C. 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 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
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被告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 A. 缺乏作为法律的严肃性 B.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 坚持了司法公正的原则 D. 侧重维护贵族利益
|
|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最能体现苏格拉底这一看法的是 A. 抽签选举 B. 人民主权 C. 差额选举 D. 间接选举
|
|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
|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史学著作,其中《宋史》最为浩繁,各种著述、实录、会要、奏议、文集等应有尽有,卷帙浩大,为二十四史之冠。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商品经济的发达 C. 文官制度的影响 D. 科学技术的进步
|
|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