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人文精神演变过程中,“……他们提出了一整套有关人类事务的原则:人类是善良的,至少是可以完善提高的……人的理性是获取真理的钥匙,而依赖盲目信仰或者拒绝容忍多样性的宗教是错误的”。这—局面的出现表明 A. 宗教改革打破了人们对教会的迷信 B. 人们积极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思想 C. 人类社会开始成为人们探索的主题 D. 启蒙运动促使西方理性时代的到来
|
|
卢梭强调“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任何根本法是不能予以废除的,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因为如果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这一观点 A. 充分保障了公民的自由 B. 容易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C. 揭示了社会更替的规律 D. 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
|
|
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 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它体现的宗教思想是 A. “因信称义” B. “教随国定” C. “信徒皆祭司” D. “上帝死了”
|
|
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在“亚洲”大陆游历了一番,表示很遗憾,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进地,香料盈野”。这说明 A. 世界市场的雏形并未形成 B. 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标棋糊 C. 美洲的发现出于一种偶然 D.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明显
|
|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 ) A.量刑程序不统一 B.平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C.崇尚秩序和平衡 D.习惯法影响深远
|
|
公元前5世纪后期,雅典首席将军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中说道:“我们把财富当做可以适当利用的东西,而没有把它当做可以自己夸耀的东西。至于贫穷,谁也不必以承认自己的贫穷为耻,真正的耻辱是不择手段以避免贫穷。”伯利克里此举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保证雅典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B. 培养雅典公民不以贫穷为耻的美德 C. 鼓励低等级公民积极参加政治事务 D. 要求高等级公民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
|
从2011年末开始,中国相关机构先后发布了2012、2013、2014、2015、2016指导性年度汉字“真” “能” “养” “越” “敛”。近年来,日本、韩国等国家也都纷纷发布了年度汉字,以一字概括一年。这主要表明 A. 汉字的价值得以公认 B. 汉字逐渐走向成熟 C. 汉字的实用性最明显 D. 汉字的蕴意较丰富
|
|
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以上材料说明 A. 威权人物上台有历史的必然性 B. 孙中山可依法继承立宪下的皇权 C. 辛亥革命引发急剧的社会动荡 D. 改良比革命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
|
《剑桥中国史》说:“如果中并在1922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合作,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1922年中共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B. 与国民党合作有利于革命高潮的到来 C. 中共犯的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D. 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
|
虽然出台后未能得以切实的施行,但被誉为“由法律体系代替个人专断行政”的首创,被学人钤之为中国“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一块界碑”。符合材料所述的是 A. 《临时约法》 B. 《钦定宪法大纲》 C. 《定国是诏》 D. 《资政新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