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 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 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 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 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
|
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知,即兼理、兼管之意)”。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 A. 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 B. 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 C.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 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
|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
|
秦朝的“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 )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 九卿制约,皇权至上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
|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
|
《礼记 · 坊记》记载:“夫礼者,……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所以,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B.严格宗法制度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激发认同,维护社会秩序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4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时期或两个时期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
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先秦法家之崛起,是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的一次积极努力。如果抛开其中的专制主义等不良成分,其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按规则办事的理性精神和“大公无私”的正义主张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法家的富强之路是建立在国富民穷、国强民弱的“零和博弈”之上的……法家“崇公抑私”的观念导致“公”对“私”的肆意侵吞和民众权益的极度萎缩。 ——摘编自彭新武《法家精神:价值与缺失》 材料二罗马人在公元前449年开始了成文法的传统,他们颁布《十二铜表法》作为共和国早期公民的基本法律。随着罗马人的征服,立法者们创建了一套合理的法律体系,适用于罗马统治下的所有人。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立法者明确了正义的标准(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他们建立起一些原则,即被告在被定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允许法官废弃那些不公平的法律条款。罗马法有助于帝国内分散的地区一体化,罗马法律的原则直到帝国消失之后的漫长时间里,都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法家的治理主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的分类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3)据上述材料,归纳先秦法家与罗马法在“正义”标准和民众“权利”上的差异。
|
|
有学者认为,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这年,还实行了类似余粮收集制的计划收购办法。与材料中“改革”相关的是 A. 加强指令计划,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推广玉米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C. 建立家庭农场,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 D. 降低收购粮价,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
|
|
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这一变化 A. 蕴含着自然法精神 B. 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 C. 体现了公民法的灵活性 D. 使妻子和丈夫分庭抗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