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汉书·刑法志》中立接引用《论语》十处,《荀子》二处,其他儒家经典讲录十多处。这表明

A. “三纲五常”成为法律

B. 西汉中期法律破坏严重

C. 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 汉代全面推行以德治国

 

有史学家将春秋战国视作中国的“化成时代”,意为经此时期古代制度、文化等基本定型。下列史实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②分封制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

③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

④诸子百家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王是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也可指国君、帝王。儒家所提倡的“王道”是指

A. 以武力征服天下

B. 以道德行仁义使天下归顺

C. 天子的教化

D. 以仁义治天下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载:“①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②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③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上述材料①②③处应分别填人

A. 儒家、墨家、法家

B. 道家、墨家、儒家

C. 墨家、儒家、道家

D. 儒家、法家、墨家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

B

政府直接经营一些手工行业,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乘原料,生产不计成本

官营手工业产品大多精美,官营手工业比较发达

C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主要来源

D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因此受到了严重冲击

 

 

A. A

B. B

C. C

D. D

 

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 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 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 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

 

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

A.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 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C. 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D. 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鼓励各地兴办学堂。1902年5月,管学大臣张百熙仿照日本学制拟就《壬寅学制》。1902年底,张之洞与湖北巡抚端方制定了湖北学制体系。1903年,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在《壬寅学制》的基础上,又加上制订湖北学制的经验,修成《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1904年1月13日,光绪皇帝批准推行。

《癸卯学制》纵向主要分作三段六级,各级学堂的宗旨如下:

初等小学堂: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强调爱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高等小学堂: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躯体为宗旨。普通中学堂: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稗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袛为宗旨。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科为宗旨。大学堂、通儒院: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实业学堂: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初级师范学堂:以习普通学外,并讲明教授管理之法为宗旨。优级师范学堂: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

1905年成立学部;同年,张之洞与袁世凯等联名奏请立停科举,获准。1907—1908年,全国学堂由37888所增至47895所,学生人数大幅增加。1905年以来,一大批新式学堂先后创建,如:复旦大学、保定陆军行营军官学堂、保定军官学堂、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清华学校等

——整理自刘虹:《<癸卯学制>百年简论》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癸卯学制》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癸卯学制》制定的背景和影响。

 

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早期儒学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材料二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

【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相关主张。

(3)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5)材料五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9268/68464) 首页 上一页 39263 39264 39265 39266 39267 39268 39269 39270 39271 39272 3927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