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大多数文明之所以未能持续成长,是因为这些文明在许多重大关头未能连续应战,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 A. 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B. 工业革命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C. 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D. 甲午战争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
|
《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 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 B. 冲击了中国传统夷夏思想观念 C. 促使中国与英国享有平等的权利 D. 推动中国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
|
1782年,英国诺思-福克斯内阁因议会通过不信任案被迫集体辞职。24岁的小皮特上台组阁,再遭议会不信任,但他寻求国王的支持,解散了议会下院,重新选举,最终取胜。下面评论正确的是 A. 此时国王行政权力仍然很大 B. 小皮特破坏了民主化的进程 C. 行政权扩张打破了议会制约 D. 是责任内阁制下的正当行为
|
|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 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 B. 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 C.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
|
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 A. 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B. 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C. 重农抑商经济政策遭到否定 D.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
|
《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九儒十丐》有:“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的说法。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 A. 民族歧视等级明显 B. 社会重视宗教文化 C. 文人社会地位较低 D. 政府重视科举制度
|
|
1902年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照得女子缠足,最为中华恶俗。惟当缠足之时,任其日夜号哭。对面置若罔闻,女亦甘受其酷!为之推原其故,不过扭于世俗。意为非此不美,且将为人怨怒。务各互相解释,切勿再事拘囿。”这从实质上说明 A. 世俗偏见阻碍社会进步 B. 清末女子普遍放足 C. 清政府顺应近代化潮流 D. 清末政府迫令放足
|
|
据《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郑国星占家裨灶预言郑将发生大火,人们劝子产按照裨灶的话,用玉器禳祭,以避免火灾。子产回答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这突出反映了子产 A. 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 C. 发展了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D. 反对尊神敬天
|
|
陶朱公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提出“务完物,无息币”。材料主要是指 A. 主张商业投资多元化 B. 加速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周转 C. 强调商品的贱买贵卖 D. 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
|
|
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C. 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D. 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