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 (2)近代欧美国家在确立民主制度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妥协。请结合美、法两国的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材料二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3)概括材料二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
|
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依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华盛顿在给麦迪逊的一封信中曾说“13个主权国家你争我夺,都在使劲拽邦联的脑袋,很快就会全部崩陷;而惟有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对防止侵犯权益的行为予以很好的保障和密切注视,才能恢复我们尊荣的地位和成果。”汉密尔顿说,“不完美之人”不能制造出“完美之物”,美国宪法是一个集体讨论制定的多种意见的混合物,它必然既混杂着一些良知和智慧,也混杂着一些错误和偏见。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制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部宪法中“良知和智慧”与“错误和偏见”的表现。 材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3)材料三中的“仿制品”指什么?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
|
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共产党宣言》时,预言资本主义已以穷途末路,死期临近。但是过了近半个世纪.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木主义还有很强的“扩展能力”。符合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是 A. 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B.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 C.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D. 俄国七月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
|
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 A. 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 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 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
|
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 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 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
中共在1926年提出,“中国的革命,工人固然占着领导的地位,然非取得更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参加,不会成功。全国农民现已走到一个准备暴动的时期,所需要的就是我们去组织”。这表明中共 A. 把发动农民当作当时的中心工作 B. 认识到了国民党右派的分裂倾向 C. 准备发动农民运动配合北伐战争 D. 开始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
|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 立法服从于政治 B. 行政服从于司法 C.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
|
某学者称:“中国几千年来未有真正之外交机构,却在外来屈辱中实现了外交的真正转型。”这一转型指的是 A. 清政府被迫划定租借 B.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D.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
|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 A. 《辛丑条约》签订后 B. 《马关条约》签订后 C. 《北京条约》签订后 D. 《南京条约》签订后
|
|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