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总体上呈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但在这个过程中,相权也曾经在某个朝代出现过短暂的强化。这个朝代应该是

A. 汉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明朝

 

据研究,唐代荐举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水乳交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 士族垄断仕途

B. 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C. 选官方式多样

D. 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B. 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

C. 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D. 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中国古代曾采用察举制招揽人才,东汉时期,察举选官的制度逐渐发生变化,以门第族望为主要依据。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宦官把持选官大权

B. 丞相垄断举荐官吏大权

C. 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D. 地方官吏回避本籍任职

 

《许倬云观世变》认为:汉朝的察举制度经董仲舒等人努力,使全国的人才选用到中央……但察举制度选出的人才要回避本籍,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下列关于材料中对察举选出的官员任职地点的规定表述错误的是

A. 削弱了宗族势力的影响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 避免了地方派系的形成

D. 政府的行政理念是为“天下人”服务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   

A.宰相有职无权

B.皇权至高无上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尚书省地位下降

 

东汉以后,尚书成为中央实际执掌者:魏晋以后,则移于中书;至刘宋以后,门下又崛起。这反映了

A. 通过机构设置制约相权

B. 中央职官功能分化加快

C. 机构重叠导致效率低下

D. 相权扩张总揽中央政权

 

“近世言秦政,率(大多数都——编者注)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不)可一一深非也。”从这段话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A. 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

B. 认为秦朝的实行专制统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C. 不能够非议秦朝的专制统治

D. 肯定了秦朝郡县制的积极意义

 

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郡县制不利于地方的发展

B.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 二者均有弊无利

D. 二者均易形成高度集权局面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家国一体,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9273/68464) 首页 上一页 39268 39269 39270 39271 39272 39273 39274 39275 39276 39277 3927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