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是对西方侵略者作出的最积极回应,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同时吹响了晚清军事向近代化迈进的号角。材料说明《海国图志》 A.是一部军事科技专著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C.使国人反侵略意识觉醒 D.具有思想启蒙的价值
|
|
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先生曾大声疾呼:“我们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视传九教。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以下与鲁迅先生上述议论最为相近的是 A. 中国当时的首要问题是温饱问题 B. 近代中国的笫一要务是谋求独立 C. 批判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传统文化 D. 主张全面学习和接受近代西方文化
|
|
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该思潮 A. 是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B. 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 C.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 D. 体现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耍
|
|
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差异性”的出现 A.全面冲击了传统的体制 B.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C.由于自身局限性而最终失败 D.与西方近代的发展趋势一致
|
|
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 A. 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B. 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C. 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
|
德国文学理论学家施莱格尔指出:“文学的功能不在于教化启蒙或描写反映现实,文学应该写幻想和无限的渴望……先自由地幻想,描写对现实的渴望,然后再痛苦地粉碎、破坏自己创造的这一幻想世界。”符合这一观点的文学作品是 A.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B.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C.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D.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
|
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儿·法盖说:“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以下与法盖解释相近的作品是 A. 《日出·印象》 B. 《百年孤独》 C. 《战争与和平》 D. 《格尼尼卡》
|
|
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时空的界限被打破,现实与非现实的东西交织在一起,神奇的描写与现实的反映达到一种奇妙的结合;在许多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中,我们还能见到时间的分割、时间的变形等。这反映出 A. 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文学创作题材 B. 现代文学风格在不断的推陈出新 C. 超现实主义已成为当代文学主流 D. 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促进文学发展
|
|
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该作家主张 A. 以写实手法来塑造人物 B. 注重描写社会底层心声 C. 弘扬启蒙时代理性精神 D. 发掘人内心深处的奥秘
|
|
英国画家兼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曾写道:不要杀死飞蛾或蝴蝶,因为最后的审判即将来临。……将你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披一件给纯净心灵的衣裳。在每一份伤痛与悲哀中,必然亦有喜悦的存在……”。这属于 A. 古典主义流派 B. 浪漫主义流派 C. 现实主义流派 D. 现代主义流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