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卢校的社会契约在恐怖时代获得了实现,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了信心的市民等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着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朱维之、赵澄《外国文学史》

材料二下图是1907年毕加索创作的作品《亚维农少女》,当时有人批评道:“(他)好像在表示我们应该换换口味,用麻屑的石蜡代替我们吃惯的东西。”而直到30年代后的1937年,《亚维农少女》的价值才为人们所认识,这一年它的转让价是240万美元。因为,这是毕加索对以往艺术方法的彻底诀别,成为了一个新的美术画派的风云人物。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版的外国戏剧集有76部。其中现代主义戏剧占一半以上。可以说,当时西方已经出现的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几乎无所遗漏地被介绍了过来。

——据杨文华《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对中国戏剧的深层影响》

(1)材料一中,作者对由理性主义指导建立起来的社会是什么看法?这种看法对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什么影响,并举例说明。

(2)材料二中“新的美术画派”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艺术流派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知识分子大量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目的是什么?

 

人文精神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个象征性谜语(斯芬克斯谜语)的解释在于显示出一种自在自为的意义,在于向精神呼吁‘认识你自己!’”……古希腊深化还深刻的解释了人要敢于忍受荒诞的世界,以不屈的精神与之对抗。

——《希腊神话的哲理性内涵》

(1)据材料一,概括希腊神话蕴含的人文精神。分析其形成的政治背景。

材料二薄伽丘《十日谈》的故事主题:第一天,讽刺教会的腐败、神父的无能…..第三天,凭着个人机智,终于如愿以偿,或者是物归原主……第五天,历尽艰难折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2)据材料二,评价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

材料三启蒙运动在政治学方面更是成果辉煌,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一种理性的政治制度理论,他认为政治自由的意义是国家中没有一个绝对的权威。他主张国家或政府的权利应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互独立,又互为牵制的部分,自由的维持世靠这三种权力的均衡。

——台湾《高三世界文化史》

(3)据材料三,分析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精神有何发展?

 

下表是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反映出

科技成就

基础研究年代

应用研究年代

生产推广年代

B—A年差

C—B年差

C—A年差

蒸汽机

1687

1711

1776

24

65

89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58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激光

1958

1960

1961

2

1

3

 

 

A. 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

B. 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C.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D. 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

 

从哥白尼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欧美科学家信仰基督教的案例为数不少。这表明

A. 西方启蒙运动的不彻底性

B. 基督教教义蕴含着理性精神

C. 伦理离不开上帝指引

D. 基督教会推行宗教宽容政策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而达尔文被当时的支持者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这说明二者学说的共同点

①成为了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

②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

③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④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有学者说,网民利用互联网聊天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寻找信息,更主要的是为了寻找符合自己想象中的他人,以便与之进行互动。其意在说明

A. 网络增加了更多就业机会

B. 网络发展便利了人口流动

C. 网络推动了人类思想交流

D. 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英国物理学家秦斯说:“物质的基本粒子其运动不像是铁道上平滑走过的火车,而像是田野中跳跃的袋鼠。”该理论

A. 冲破宗教神学束缚

B. 揭示宇宙运行规律

C. 颠覆经典力学体系

D. 深化微观世界认识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A. 改变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

B. 反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模式

C. 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趋于一致

D. 追求社会平等保障工农利益

 

《孔子改制考》出版后,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离经叛道并找到了最好的口实。这反映出

A. 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B. 维新阵营内部因是否立宪发生分歧

C. 维新变法遭到清朝官员普遍反对

D. 康有为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存在问题

 

有著名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之“新”,不在“民主”与“科学”,而在个人主义,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B. 民主与科学的内容已缺乏新意

C. 对广大民众的影响较小

D. 阵营内部存在分歧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9275/68464) 首页 上一页 39270 39271 39272 39273 39274 39275 39276 39277 39278 39279 3928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