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古希腊的伊壁鸿鲁提出:每个人在追求享受的时候,都应该不做破坏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事情;国家的目的是保障公民过幸福的生活。其主张体现了

A. 公民民主的观点    B. 社会契约的思想

C. 追求个性的理念    D. 自然权利学说

 

“我们的时代是最幸福的时期,皇帝、国王、王子富有人情味地从他们令人敬畏的高位上走下来。宗教扯去了它牧师的外衣,直接以其神圣的本质出现。……人与人之间的热爱和思想自由正在成为最高原则。”材料中“我们的时代”

A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的精神           

B.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灵为中心

C.开启了人与上帝的直接对话         

D.设计了“理性王国”的政治构想

 

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秀、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

A. 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 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 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毛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 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马丁·路德曾说:“教皇、主教、神甫、修士被杜撰为神圣阶层,王公、贵族、工匠、农民被称为世俗阶层,这纯粹是谎言和虚假的编造……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以下解释符合路德本意的是

A. 宗教信仰是愚蠢的

B. 神职人员不应存在

C. 现实世界人皆神圣平等

D. 反对封建君主统治

 

15世纪之前的欧洲,肖像画是国王、教皇、圣人和其他社会体系中搞搞在上的那些大人物的专享。.到了15世纪,人们喜欢将家庭成员的肖像挂在家中展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追求生活上的自我满足

B.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C. 技发展导致绘画水平提升

D. 宗教改革开阔了视野

 

“他们(智者学派)的一切学问,无论伦理学也好,修辞学也好,论辩术也好,都蕴藏着一个哲学的原则,一个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的原则”。对于该“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发现“自我”,探究哲学意义上的“人”

B. 倡导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原则

C. 获得人本身的解放,构建符合人性的社会

D. 个人主义,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题型:简答题
难度:压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律·名例》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即同国籍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的由唐王朝按其所属本国法律处理实行属人主义原则不同国籍侨民在中国犯罪者按唐律处罚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摘编自陶舒亚主编《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将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以法律形式加以固定,规定美国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由该国的领事或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其本国法律裁判。清政府通过修订法律、改良司法等措施,以期早日收回这种司法主权。1927年1月,美国出于远东战略利益的考虑,决定通过谈判途径尽快解除美在华享有的治外法权。1928年,中美签订新关税条约后,在中方的坚持下,中美开始就撤销美在华领事裁判权问题进行谈判。美国与英国在1943年1月11日,同时宣布放弃包括领事裁判权在内的在华特权,接着荷兰、比利时、挪威、巴西等国也相继采取同样步骤。自此,开始了全面废除帝国主义在华领事裁判权。

一一摘编自仇华飞《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形成与撤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涉外案件处理的原则及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领事裁判权产生的影响及美国1943年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的原因。

 

题型:简答题
难度:压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八章走向21世纪

一、历史回顾与思考

二、左右逢源的中国

三、进退维谷的日本

四、得失并存的西欧

五、矛盾重重的苏联

六、相对衰落的美国

——摘自【美】保罗·肯尼迪《打过的兴衰》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题型:简答题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隋代一统,惩责其非,废九品中正法而创进士科。历代踵行,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摘编自顾颉刚《中国考试制度史》序文

材料二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三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

“泰西(西方)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杈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度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3)材料三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原因。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9277/68464) 首页 上一页 39272 39273 39274 39275 39276 39277 39278 39279 39280 39281 3928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