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名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之“新”,不在“民主”与“科学”,而在个人主义。对此正确的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A.促进了思想与个人的解放 B.民主与科学的内容已缺乏新意 C.对广大民众的影响较小 D.阵营内部存在分歧
|
|
孙中山认为,民族主义是对外国人争平等的,不许外国人欺负中国人;民权主义是对本国人争平等的,不许有军阀官僚的特别阶级;民生主义是对于贫富争平等的,不许全国男女有大富人和大穷人的分别。据此判断新三民主义的“新”内涵不包括 A. 明确提出驱除鞑虏 B. 明确反帝斗争要求 C. 强调民权的平等性 D. 明确反对封建剥削
|
|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撅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 A. 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 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 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D. 革命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1940年提出的,国民党始终称“联共”为“容共”,即容纳共产党之意。下列对“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的认识正确的是 A. 与国民革命没有关系 B. 是抗日战争的产物 C. 政治立场影响历史理解 D. 历史解释毫无客观性
|
|
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该思潮 A. 是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B. 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 C.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 D. 体现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耍
|
|
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说明当时 A. 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B. 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 D. 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
|
|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关心的问题大都不是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人,因而常用的词汇也是‘吃人的礼教’‘奴隶的国度’‘非人的道德’,他们努力创造的新文学也定位于‘人的文学’。”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 A.新文化运动注重追求人的个性解放 B.新文化运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 C.新文化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
|
|
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 《时务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申报》
|
|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外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上述言论( ) A. 说明中体和西用的一致性 B. 强调西用必须服从于中体 C. 肯定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意义 D. 批判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
|
康有为、梁启超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 A. “中体西用” B. “君主立宪” 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