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铜钱外流的现象格外严重,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以高大深广之船,一船可载数万贯文而去。”当时,日本、朝鲜、交趾等国商品经济发展,但本国货币铸造粗劣,数量不足。而宋朝的铜钱合金成分较为稳定,具有强度大、耐磨性等优点,国家对铜钱的铸造、流通过程的管理与干预,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铜钱的质量和信誉,因此各国都输入和使用宋朝的铜钱。南宋时,在南宋境内一缗钱到了金朝就可抵数贯来用,铜钱在海外诸国的购买力更甚,海外诸国的物品,“凡值一百贯文者,止可十贯文得之;凡值千贯文者,止可百贯文得之。”铜钱外流使得中国境内的铜钱迅速减少,甚至加剧了宋朝的钱荒现象,从而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宋朝历代皇帝经常下达铜钱出口的禁令。为了弥补铜钱铸造原料的不足,宋政府实行严格的铜禁,内容包括有铜矿采炼所得原铜一律由国家统一收购,禁止私自制造铜器,禁止携带出境。

材料二17世纪中后期,英国经历了“金融革命”,信贷工具、国债制度、银行网络相继产生,英国近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18世纪后半期,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国内产品供过于求,英国政府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逐渐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工业品输出国。与此同时,英镑随着海外贸易、对外投资和殖民活动源源不断地输出,在国际化道路上飞速前进。1816年,英国议会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率先推行金本位制,规定1英镑含金量为7.32238克,通过金本位制的确立,英国主导了世界金触体系。19世纪后半期,英镑成为当时世界极重要的国际货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宋朝铜钱和英国英镑大量输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和英国政府面对货币外流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原因

 

1973年1月,英国成为欧共体第七个成员国。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会上豪言:“把我的钱还给我!”要求欧共体减少英国需给付的预算份额。上述现象反映了

A.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 欧洲一体化损害了英国的国家利益

C. 英国希望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一体化的深化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

 

1963年,美国摇滚诗人鲍勃·迪伦的一首歌开始被广为传唱:“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一只白鸽要越过多少海洋\才能在沙滩上长眠\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才能被永远禁止\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这首歌主要唱出了当时

A. 西方青年对人生迷茫与思考

B. 美国社会对种族隔离政策的批判

C. 西方社会对现实的批判

D. 美国人民对朝鲜战争的深刻反思

 

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 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C. 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D. 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法国学者费奈隆在评价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点时说:“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 雅典全体民众对国家大事享有决策权

B. 演说辩论是雅典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

C. 缺乏法制规范的民主容易被误导煽动

D. 智者学派引导雅典城邦民主繁荣发展

 

路遥《平凡的世界》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感到痛苦的“散伙”实质上是

A. 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创建

C. 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

D. 面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困惑

 

蒋介石日记的摘录:1938年3月24日:“此时将到可和可战时期,不难转入主动地位。戒之慎之,勿失战机。”3月28日:“视察沿路人民生活与行动之幼稚及军人精神与行动之散漫,时起不能久战之意。”4月9日:“此时可战可和,应注重和局与准备”。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国民政府准备向日本妥协投降

B. 国民党认为中方已取得绝对优势

C. 国民政府已做好持久抗战准备

D. 反映了中日双方力量的复杂较量

 

面对近代企业的举步维艰,郑观应指出:“既无商律,又无宪法,专制之下,而股东辈亦无可如何。”据材料,郑观应认为影响近代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封建主义的制约

B.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C. 官僚主义的压迫

D. 民族资产阶级不作为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路历程

A. 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 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 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 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记载“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由此可知

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社会共识

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正统地位

D.明清时期商人地位远远高于儒生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9286/68464) 首页 上一页 39281 39282 39283 39284 39285 39286 39287 39288 39289 39290 3929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