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 分封王族子弟体现皇权独尊 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
|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 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 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 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
|
下图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几个同学就这幅图的历史内涵进行了推测,其中推论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是 A. 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B. 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 图中成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 D. 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力之间的主要纽带
|
|
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 A. 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B.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 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D. 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
|
|
2009年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出现于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A. 定期朝见周天子 B. 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C. 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 D. 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
|
|
《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土,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子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武王这样做主要为了 A.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 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 C. 奖赏先代贵族和功臣 D. 彻底废除王位世袭制
|
|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 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 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 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D. 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
|
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 贵族 B. 平民 C. 官僚 D. 诸侯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 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 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
|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这最能说明 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