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 老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另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亦给英国平添了一批新的交通枢纽城市。城市化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使英国由一个封闭分散的农牧社会变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城市文明社会。 ——摘编自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商埠的开放成为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兴起的契机。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由广州一口贸易变为五口通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除开放沿海一系列口岸以外,又增辟了长江流域的沿江口岸。与此同时,在我国广大西南、西北的内陆边疆地区,陆路商埠城市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这类城市在北方有张家口、库伦、恰克图;西北有嘉峪关、喀什、伊犁、塔城;西南有云南的河口、思茅,广西的龙州,西藏的亚东、江孜等城市。以上内陆城市与沿海、沿江城市共同组成了我国近代口岸城市体系。 ——摘编自田兵权《中国近代城市转型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实现城市化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口岸城市的形成与英国城市发展的不同。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正德以后,欧洲殖民者东来,中国优良的手工业品不断地运往欧洲市场。欧洲殖民者为了支付与中国贸易的差额,运进了大量的白银,这就使正德以后的银币使用较前普遍,到了嘉靖四十一年,全国班匠普遍征银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政府就废止了双轨办法,一律以银代役。该年工部题准:“行各司府,自本年春季为始,将该年班匠(工匠)通行征价类解,不许私自赴部投当.仍备将各司府人匠总数查出,某州县额设若干名,以旧规四年一班,每班征银一两八钱,分为四年,每名每年征银四钱五分……”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 淘金人纷纷涌向德国境内的金银矿山,尽管许多矿山已经资源枯竭,但仍然拼命挖掘。1460~1530年间,中欧的银产量增加了5倍以上。除了争取更多的对外贸易顺差和搜刮金银器皿,并把它们熔化及鼓励开采金银矿外,政府还设法让金银铸币的成色降低。16世纪前半期,英国就采取了这种做法,使英国硬币的含银量在短短的8年内(1544~1551年)跌到接近原来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一切正如恩格斯在《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一文中指出:“在15世纪末,货币已经把封建制度破坏和从内部侵蚀到何种程度,从西欧在这一时期被黄金热所迷这一点看得很清楚。” ——据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代后期“一律以银代役”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欧洲市场中的金银流通状况。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末期以前,是根据案情的轻重来判罪,虽然有成文的法律,但却是秘密的,并不公之于众。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在子产公布法律23年后,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该国法典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这是新势力在晋国取得政权后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铸刑鼎”公布法律,从形式上看,与先王“不为刑辟”的传统不符;从内容上看,与西周以来的“礼”相违背。因此,遭致叔向、孔子等人的抨击 ——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罗马建立共和国后,执掌法律(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祀团所垄断。遇有讼争,法官徇情枉法,袒护贵族,平民备受欺凌;加上当时高利贷盛行,利率毫无限制,债务奴隶制使平民处于难以生存的境地。贵族的专横激起了平民的反抗,纷纷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8年的激烈斗争,到公元前454年,贵族和平民互相让步,立法委员全部由贵族担任,但法律须经有平民参加的军伍大会通过才能生效。公元前451~450年……将制定的法律刻在板子上,公布于罗马广场,此即《十二铜表法》。 ——摘编自周枏《罗马法原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郑国“铸刑书”的时代背景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平民通过《十二铜表法》获取的利益,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郑国“铸刑书”与《十二铜表法》所体现的政治斗争。
|
|
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先秦政治的历史论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夏商周处于分裂状态 B. 古代文献可靠性不足 C. 西周实行分封制 D. 中国自古就建立了小农经济
|
|||||||||
英国学者托马斯·孟强调“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要多”,要“把自己的金钱当做诱鸟放出去,一边把别人的金币引回来”。该观点反映的是英国 A. 新经济时代贸易特点 B. 资本积累的途径 C. 自由贸易观点终结 D. 殖民掠夺的野蛮
|
|
17世纪,荷兰政府对进口货物收取相当低的关税,而且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其安特卫普港口更成为欧洲商人和商品的集散中心。据此可知,当时荷兰 A. 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 B. 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 C. 重视发展工业经济 D. 垄断了西方海外贸易
|
|
16世纪以后,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化已经使这类说教显得极为虚伪。这种变化的压力开始慢慢地修改着“商人从来得不到神的欢心”这一古老的断语,创造出“全世界只靠金钱和尘土来维持”这一箴言。这说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宗教禁欲观 B. 商业与宗教的关系开始淡薄 C. 地主阶级要求掌握更多政治权利 D.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宗教改革
|
|
据统计,从1503年到1660年,来自秘鲁等地的18.5万公斤黄金和1600万公斤白银被运到西班牙,使其白银的数量超过了欧洲白银储备总量的三倍,其中还不包括走私的。这样,“财富历史性地集中到西班牙一边。”这一现象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是 A. 南欧地区很快被殖民地化 B. 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至西班牙 C. 激起了欧洲殖民拓展浪潮 D. 加速瓦解了亚洲的封建制度
|
|